2. 具有特色的优势学科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学校的外部、内部环境都在快速变化。学院是学校的办学实体,化生学院的办学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国内知名、省属一流的二级学院”办学目标经过论证也已经明确。尽管在学科建设上我们的重点学科上了台阶,二级硕士点增加了,建设了一批重点实验室,但还没有一级硕士点,距离博士点的目标还很遥远。
3. 办学特色与专业特色还不够鲜明
办学特色是学院发展的基础,专业特色是生存之本。化生学院在国内还不是一流的学院,现有专业也是基础性、传统的长线专业,非师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行业需求不适应,学生就业难。如此下去,势必导致生源减少,危及学院的生存。
近几年我院的非师专业采用“2+2”培养模式改革,但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仍未摆脱“师范专业”的模式,特别是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等专业特色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4. 教学研究与改革不够深入
近几年学院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与改革,但高层次的教研项目与成果很少。其主要原因是政策导向问题,教师的考核与职务晋升对科研指标做出了明确的要求,所以教师倾心于专业学术研究,而不特别热心于教改立项。但从学院的可持续发展角度,面对当前办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专业特色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等急需立项研究。
5. 毕业生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两年,受社会就业大环境的影响,学院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虽然考研率(20%)和年终就业率(90%)保持一个相对稳定水平,但灵活就业率偏高(50%),协议就业率偏低(10%)。出口决定入口,毕业生就业质量直接影响学院的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亟待构建。
五、领导班子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分析
1.理论学习的系统性不够深入
平时总是忙于日常工作,不注重系统理论学习,政策理论水平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中,缺少系统性的科学规划。例如,学院如何依据新的形势变化确定学院的发展定位;如何打造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建设特色专业;如何深化教学改革,落实质量工程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等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理性思考。
2.开拓创新意识需进一步提升
班子成员工作很投入,责任心也很强,但还是以传统的工作方式应付繁琐的事务管理,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例如,面对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新问题,如何根据人才的社会需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凸显人才培养特色等方面,还需要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意识。
3.工作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
学院的办学特色、专业特色及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建设需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但受学院经费所限,走出去搞调查研究不够,对社会人才需求了解的少,缺少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学院的特色建设不够突出。
4.批评与自我批评需进一步加强
在管理工作中,通过党政领导班子周例会、学院教工大会以及班子成员间的日常工作沟通等方式,进行了不同形式的交流,促进了领导班子的团结与和谐。但有时存在发现了问题,顾及“情面”、不能及时提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现象,不利于学院的发展。
六、学院发展主要思路和解决突出问题的对策
1. 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发展方向
教育观念是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解决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转变教育观念就是要打破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通过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构成省内、乃至国内同类高校领先的位置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学院继续坚持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基本原则,以建设“国内知名、省属一流的二级学院”为目标,抓住机遇,凝聚力量,开拓进取,实现学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细化培养模式,凸显办学特色
结合当前用人体系的客观需求及化生学院的发展实际,进一步深化“2+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课程结构、知识结构,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一专多能的适应性复合型人才培养。在本科生培养中,借鉴研究生培养方式方法,实现人才观、质量观的根本转变。
3. 深化教学改革,突出专业能力培养
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选取有针对性的制约学院发展的教改课题,组织研究团队进行攻关。同时制定政策和运用考核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引导教师结合学院实际问题投入足够的精力开展教学研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强化专业能力培养,让学生真正学到“生存”和“就业”的本领。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开放,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术能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充分利用省、市、校三级重点实验室、教授研究室、硕士点的平台,强化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