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能源结构。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将完成涪江梯级开发,建成柳树、打鼓滩、吴家街电站和唐家渡电航工程;全市将新建户用沼气20万口,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扩大推广CNG汽车替代能源,开发利用二甲醚、轻烃气等作为城市燃气的补充。这些措施,将使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3%以上。
3.淘汰落后产能。“十二五”期间,将完全淘汰3.0以下的球磨机水泥设备和年产3万吨以下的造纸企业。
(二)技术节能
1.工业方面。“十二五”将在石化行业开发依托新能源的新产品,推广应用能源的梯级使用,发展完善能量回收利用技术,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降低综合能耗;机械行业对基础加工进行专业整合,建立锻压、铸造、热处理、电镀等专业加工基地,提高集约化程度,不断优化产品设计,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倡清洁生产,降低能耗物耗;电子行业将提高设备装备水平和自动化水平,对重点耗能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提高电能利用率;电力行业将采用高效、洁净发电技术,提高机组发电效率,加强电网建设和电网、城网改造,淘汰老旧设备,增加无功补偿量,控制电网经济调度,加强电力需求预测的管理,开展有序用电,合理用电,节约用电。
2.运输行业。将合理规划城市交通运输发展模式,加快发展绿色公共交通,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效率。在本市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私人机动车为补充的城市交通模式。
3.建筑业。将全面推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材料应用标准、节能建筑设备选型标准以及管理办法,并落实到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的各个环节。
4.农业。将淘汰落后农业机械;采用先进柴油机节油技术,降低柴油机燃油消耗;在固定作业场地更多的使用电动机;开发水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机械上的应用。通过淘汰落后渔船,提高利用效率,降低渔业油耗。
(三)管理节能
随着《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和《节约用电管理办法》的进一步落实和对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和监督,企业管理节能效益将进一步明显。同时,还将强制推行高用能设备能效标准,推动家用电器节能,引导和鼓励购买节能型产品,发展区域热电联产工程,在以热负荷为主的工业集中区,因地制宜建设以热力为主的背压机组;探讨研究以洁净能源作燃料的分布式热电联产和热电冷联供;将现有分散式供热燃煤小锅炉改造为集中供热,开展余热余压利用工程,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节能管理措施。对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重点耗能企业继续实行强有力的目标管理,逗硬实施总量目标和单位能耗目标双重管理,不断探索管理节能新机制,确保“十二五”节能降耗目标全面完成。
二、“十二五”能源需求预测
2015年,全市GDP总量将达到1000亿元。按照万元GDP能耗1.188吨标准煤折算(比“十一五”末降6%),社会能耗总量将达到1188万吨标准煤。其中:按照20xx年-2015年经济增长速度每年保持13.3%,以20xx年电力需求量25亿度(预计)为基数,电力需求弹性系数年均保持1—1.2测算,全市2015年电力需求量将为52.8- 64.1亿度;天然气年需求量将达到28.63亿方(其中民用1.2亿方、公用事业0.23亿方、CNG汽车1.2亿方、工业燃料8亿方、化工原料18亿方)。其余为燃料油和煤等其他能源。
“十二五”投产的高耗能项目主要有**区的天赋君安化工公司的“年产9万吨1,4-丁二醇项目”、“年产9万吨甘氨酸项目”(年消耗天然气3亿立方指标已经落实),**县美青公司的“年产10万吨三聚氰胺项目二期”(年需3000万方天然气指标已经落实)。
三、“十二五”节能目标拟定
(一)GDP综合能耗目标。到2015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保持在1.188吨标准煤的水平(低于国家发改委中长期节能规划2020年达到1.54吨标准煤/万元的全国标准)。
(二)工业节能目标。 www.xxk123.com (www.xxk123.com)工业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由20xx年的2.70吨标准煤(预测数)下降到2.16吨标准煤,五年下降20%左右。
(三)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目标。综合能耗10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企业主要产品能耗在20xx年的基础上力争下降30%左右。
(四)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建成国家级环境友好企业3家,省级环境友好企业10家,国
家级生态园区2家,省级生态园区5家。完成创新工业园区、**港工业园区、开发区电子工业园区、**区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沱牌生态工业园区、美丰工业园区、**上游工业集聚区8个工业园区的配套生态工程建设。
四、20xx年与2015年能耗指标预测
序号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20xx年 2015年
1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 吨标准煤 2.7 2.16
2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43.71 50
3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 26.80 30
4 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25 10
5 地方财政支出(预计) 亿元 95 160
6 城市化率 % 40 48
7 常住人口 万人 359
(总人口387) 364.5
(总人口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