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学看123范文中心总结报告考察报告先秦至唐的历史考察» 正文

先秦至唐的历史考察

[10-15 15:46:03]   来源:http://www.xxk123.com  考察报告   阅读:8122

导读:值得一提的是,道家和道教“理身理国”观之身国共治主张,即使至今日,也依然有其理论的借鉴意义。在民主和法治社会中,无论是何种级别的领导者,提升自我的人格修养,洁身自好,乃是最基本的要求。即使不能尽想民众之所想,日思百姓之疾苦,倘若能停止借口关心民众以行扰民众之举,便是“治之无为”了。这是真切之期盼,亦是沉重之梦想。注释:詹石窗的《道家“理身理国”政治论》(未刊稿年)认为道家“理身理国”的思维特色是“身国互喻”。“理身理国”的中心原则是“无为”,老庄之“无为”的主要内涵是返朴、善下、通和。无为原则是“理身理国”政治审美的最高境界。胡孚琛、吕锡琛在《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仙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版)认为道学是种“身国同构”的学说,倡导以身为本位,天人同构,身国一理。严灵峰:《辑成玄英道德经开题序决义疏》,转引自熊铁基等:《中国老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时人常将“道可道,非常道。”解释为“‘道’或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常‘道’。‘可道’的‘道’字,和老子思想无关,它是指言说的意思。”(参见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页)这可能是对“道”的误解,“

先秦至唐的历史考察,标签:考察报告范文,考察报告格式,http://www.xxk123.com
  值得一提的是,道家和道教“理身理国”观之身国共治主张,即使至今日,也依然有其理论的借鉴意义。在民主和法治社会中,无论是何种级别的领导者,提升自我的人格修养,洁身自好,乃是最基本的要求。即使不能尽想民众之所想,日思百姓之疾苦,倘若能停止借口关心民众以行扰民众之举,便是“治之无为”了。这是真切之期盼,亦是沉重之梦想。
  注释:
  詹石窗的《道家“理身理国”政治论》(未刊稿年)认为道家“理身理国”的思维特色是“身国互喻”。“理身理国”的中心原则是“无为”,老庄之“无为”的主要内涵是返朴、善下、通和。无为原则是“理身理国”政治审美的最高境界。胡孚琛、吕锡琛在《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仙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版)认为道学是种“身国同构”的学说,倡导以身为本位,天人同构,身国一理。
  严灵峰:《辑成玄英道德经开题序决义疏》,转引自熊铁基等:《中国老学史》,福建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时人常将“道可道,非常道。”解释为“‘道’或以说得出来的,就不是常‘道’。‘可道’的‘道’字,和老子思想无关,它是指言说的意思。”(参见陈鼓应:《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页)这可能是对“道”的误解,“可道”释为“可说”义是晚近的事。老子亦云:“道之出口淡乎无味。”可见道亦可说。《老子》权威解注本如韩非子的《解老》认为常道虽“无定理”但毕竟可论。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认为可道之道“指事造形”、“可为之、执之”。严遵《老子指归》亦分道为可道之道和常道之道,“可道之道,道德彰而非自然也。”可道之道亦是老子“道”。《道德真经注河上公章句》则认为常道是“自然长生之道”,可道之道是“经术政教之道”。唐王玄览在《玄珠录》中将道分为常道和可道,常道寂然不动,可道随物而动,与众生相生灭。唐玄宗《道德真经疏》和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亦分“道”、“可道”,认为标宗的道字“是无为无形道之体也。可道二字是有生有化道之用也。”(《道藏要辑选刊》第册,第页。清王夫子《老子衍》亦因循上述说法。各家说法各有异,但对将道分为常道与可道之道皆无异议。有关“道。可道,非常道。”的解释,尚可见赵汀阳:原创:http://(www.xxk123.com)《二十二个方案》中的《〈老子〉本文的一个解释问题》一文,辽宁大学出版社年版。
  严遵著,王德有点校:《老子指归》,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同上,第页。
  同上,第页。
  同上,第页。
  《道德真经注河上公章句》,见《道藏》第册,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年版,第页。下所引《道藏》不再注明版本。
  同上,第页。
  同上,第页。
  同上,第页。
  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上册,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同上,第页。
  同上,第页。
  《老子指归》,第页。
  同上,第页。
  葛洪著,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修订本),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陈鼓应:《初读简本〈老子〉》,见《文物》年第期。
  《抱朴子内篇校释》,第页。
  《玄经原旨发挥》卷下,《道藏》第册,第页。
  这种语境变迁充分体现在用佛学的概念范畴诠释道家经典上。事实上黄老学派对于“无为”的把握,已
  偏离了老子的“顺乎万物以辅自然”本意。
  《大唐新语》卷,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道藏》第册,第页。
  有关《本际经》的道性自然真空说,参见姜伯勤:《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之《宗教篇敦煌的中
  国道教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
  《道教义枢》卷,《道藏》第册。
  《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卷,第页。转引自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卷,四川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参见汤用彤:《读〈道藏〉札记》,见《汤用彤学术论集》,中华书局年版,第页。
  本节所引,详见《坐忘论》,《道藏》第册,第页。
  本文所引唐玄宗语,载自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见《道藏要辑选刊》第册,第页。
  《道藏要辑选刊》第册,第页。
  同上,第页。
  同上,第页。
  同上,第页。
  同上,第页。
  同上,第页。
  同上,第页。
  同上,第页。
  同上,第页。
  同上,第页。
  同上,第页。
  同上,第页。
  《道德经开题序决义疏》卷,第页。转引自《中国道教史》第卷,第页。
  同上。
  《道藏要辑选刊》第册,第页。
  同上,第页。
  同上,第页。
  同上,第页。
  同上,第页。
  同上,第页。
  同上,第页。
  《道藏》第册,第页。
  王一清:《道德经释词叙道德经旨总论》

《先秦至唐的历史考察》

上一页  [1] [2] [3] [4] [5] [6] 


Tag:考察报告考察报告范文,考察报告格式总结报告 - 考察报告
《先秦至唐的历史考察》相关文章

Copyright 学学看123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