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联通培养制。一是专、本联通。即本科在校生在修完三年本专业课程后,进入另一学科专业学习1—2年,毕业后获原专业专科文凭和后专业本科文 www.xxk123.com (www.xxk123.com)凭和学位,如广西大学的“国际贸易3 2班”、“技术经济3 1班”等。二是本、硕联通。即通过三年或三年半本科学习,在本科第四年或本科最后一个学期跨学科修读硕士研究生基础课程,获学士学位后再用二年时间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业,取得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如一些学校的工商硕士的培养即是如此。
4主辅修制。即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本、专
科)的同时,辅修另一学科专业,修满规定学分,获辅修证书。这是一种可以普遍实施的培养模式,在目前来说也是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5选修课制。通过跨学院选修课和全校性选修课,建立学科或专业选课模块,让学生自由选读。学生修满某一模块的规定学分,给予类似辅修证书的学习证明,否则作选修课学分记载。模块式选课有利于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某一学科或专业的知识,加深对该学科或专业的了解和认识,成为复合型人才。选修课制是一种最灵活、最广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有较强的普及性。
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我国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需要而建立的,这种模式以特定的职业岗位为目标,以生产对象或生产过程划分专业,强化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教育,其特点是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对口岗位的工作要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不足是专业面过窄,在培养方式上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很窄的专业范围内发挥作用,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重组和创造能力。简言之,复合型人才就是具有有机交织的多种能力的人才,因此,摒弃过时的、僵化的、保守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教育适应科技进步的现实性选择。我们要紧紧抓住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性、适应性、创造性”等本质属性,通过有效途径和方法,着力构建起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
1基础扎实。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对每个人来说是必要的。基础性课程或课程的基础理论,只有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素质,才能使学生在知识激增的信息社会中适应知识更新和淘汰的挑战。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基础的“牢固”和“扎实”上下功夫,使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综合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同时,增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专业的基本实验和研究技能、计算机能力、中外文能力等,不断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竞争中的可持续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
2知识面广。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现代化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和知识、技术的迅速更新,另一个突出特点是高度综合性。这两个特点使得社会上专业概念的淡化,人们在从事一项工作或转移到另一个新的工作领域时,除了基础知识之外,广泛的知识面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等学校在教育内容上要紧跟上新技术革命的形势,要更新技术,要注重课程配套、知识结构和层次结构的完整性,以培养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面,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业训练,以后就能够适应不同专业、跨学科领域的工作或研究。
3素质全面。即要使学生具备把自己的事业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融为一体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崇尚“真、善、美”,勇于坚持真理、热爱祖国的思想道德;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深厚底蕴的人文修养,具有自信、乐观、豁达、合群,不怕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等。
4具有科学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知识经济在要求人才拥有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人才的科学创新精神。谁掌握了更多的创造性知识,谁就更有竞争力。所谓科学创新,就是创造新的知识,发现新的规律,丰富科学知识的新体系,形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素质全面、具有科学创新精神,所有这些构成了面向21世纪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现代人才品质与新人本教育.教育研究.20xx年第11期.
[2]人才模式与现代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20xx年第5期.
[3]武汉大学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湖北日报.20xx.7.6.
[4]复合型人才走俏招琦会,“金领”年薪起价八万[J1.南方都市报.20xx年11月
(文秘公文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