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思路三: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角色和地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必须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角色,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3.1体育教师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转变
90年代初以前,我国课程的决策权基本集中于国家教育部,地方和学校没有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力。体 www.xxk123.com (www.xxk123.com)育教师的任务是被动执行由体育课程理论专家编制的体育教学大纲,严格按照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并且不敢破坏预先确定的教学顺序,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自主权。
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出台,给体育教师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作为课程的主体之一,体育教师不再只是课程和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决策者和建设
者,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因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破了原有体育教学大纲模式,在目标上,确立了既有课程目标,又包括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从而使课程目标更明确、更具体、更具操作性;在内容框架上,突破以往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把课程内容分为必修、限选和任选三种,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是一种目标管理。这种目标管理,最重要的不是选择什么内容,而是所选择的内容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加大了体育教师选择体育课程内容的自主权,使体育教师由被动执行教学大纲向主动参与课程决策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课堂也不单纯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也是体育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实验室,体育教师自身成为一个研究者,一个对自己实践不断思索的“反思的实践者’,。在这种对实践不断反思的过程中,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得到提升,不断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3.2体育教师由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引导者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了体育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向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注重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模仿和训练的状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实践能力,为学生走出校门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3.3体育教师由增强学生体质的训练者向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转变“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一直是我国传统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衡量学校体育好坏的标志主要看“学生体质是否增强’,,学生体质状况主要是通过学生体育达标率的高低来评价,体育教师的业绩也主要以此来体现。因此,传统体育课程观念下的体育教师变成了增加学生体质的训练者。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体育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提高达标率来增强学生体质。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体育“增进学生健康’,的理解也更为广泛,健康不仅是指体质的增强,还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更进一步强调了体育课要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扎扎实实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一目标的确立将使体育教师的关注点发生转变。
4思路四:注重学生体育能力培养,实现学生体育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即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实现以下两个方面的转变:
4.1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传统体育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体育教师的动作示范就是学习的样板,学生不能也不敢违背动作要领的要求,单纯机械地模仿成了体育技能学习的一大特色。要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就要改变学习的“他主性”,即以学习者—学生为中心,[6呼巴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实践中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锻炼、终身锻炼的能力。
Tag:教育教学,教育教学论文,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总结报告 -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