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大纲及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对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1、让学生在广泛的背景中理解和认识数。2、通过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理解运算的意义,避免繁琐的计算。并提倡算法的多样化。3、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4、注重引导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可以看出,计算教学不应该是纯粹的“机械训练”,而应该是表现出更多的“灵活”。
珠心算的学习,由于算盘是主要教具、学具,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在广泛背景中去理解和认识数;珠心算训练也主要作为一种纯计算技能的教学,少于通过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解决理解运算意义,许多老师往往以学生能算很大数目的计算而自豪、以大面积小学生珠算等级鉴定作成绩,这些都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珠心算学习,最初必须强调其技能训练,否则儿童无法产生珠像,而这也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机械训练的一面,影响了儿童思维的正常发展。
三算班低年级学生计算时学生不擅长用多种方法解,表现出思维不够灵活,如:37十26为例(调查二年级多种算法)
样本
2种以上算法人数
全班种类
99级1班(实)
46
21
3
99级3班(平)
46
42
6
这就与三算的计算方法有很大的关系。
③、珠心算对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的影响
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引导儿童乐意与同伴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而珠心算学习中,多数时间要求儿童必须外静内动的独立心算,在多数时间要求学生进行独立拨珠以形成珠像,客观上减少了儿童合作和交流的机会。珠心算实际教学中,我许多时间学生都是独立的进行计算,这种学习方式缺少与同伴的交流的客观条件。如果长时间这样学习,对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是不利的。现在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因特网、校园局域网、ISDN传输、卫星远程通讯、多元化的现代远程教育网以及虚拟现实技术、视频点播技术等的普遍应用,增加了人类相互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这一丰富的资源库来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这不仅有利于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对于了解事物的多面性、复杂性以及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即培养辨证思维也非常有好处。因此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教育一定会取代一些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4、三算结合教材的不足
三算结合教材是珠心算教学的主要载体,新形式下它已经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不足:
1)不能很好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对计算的倾斜过大,珠心算学习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有不足,前面的珠像未形成后面的计算就无法完成,容易使一些对珠像建立有难度的儿童成为差生,教材计算的难度与分量应该有所降低;这就是珠心算学习许多班级有两极分化的原因。
2)(2000年前的版本)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未能较好地处理现代化与基础性的关系,反映本学科的新成果、新动向,保证学生全面的获得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表现在其内容陈旧,存在一些过时的实际例子,一些内容前后联系脱节,如:没有“倍的初步认识”(科教出版)2、3年级大量出现未学的关于公顷的应用题等;教材内容应该更注意与社会、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3)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材具有一定弹性,教材内容分必学和选学,以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珠心算教材的弹性不大,选学内容也不多。这必使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
4)三算教材未能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体现教材的教学法功能,不便于教师教和学生的乐学、易学,如很少有各种小栏目,课后的练习形式比较呆板,应该增加精美的插图,多设计一些变式练习、综合练习、发展练习等;
5)三算教材未能很好强调教材的整体化设计,一方面注意各学科教材纵向与横向间的协调配合,另一方面开发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学生自读课本、教学挂图、音像制品等系列化教材。三算教材除了一本简单的教学参考书,就几乎没有其他的辅助教学资料,这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