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会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学校进行德育的一种组织形式,更是班主任工作的主要阵地。因此,班主任在班会中一定要启发、引导学生摆脱被动接受教育的地位,使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体。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成为班会的主体呢?
总结以往班会活动状况,我们会察觉班会课中存在忽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主题确定、采用上的失误。主题往往是由班主任自己一人说了算,使得班会的主题过于广泛空洞或与年级特点相符但又与本班学生思想实际不符,学生总有一种与己无关、与己相距甚远的感觉,失去参与兴趣。二是采用形式上的漏洞。由于班主任平时工作繁忙,无时间筹备班会,多采用满堂灌的说理式,结果大多数学生会集中不了注意力长时间听讲而开小差,厌烦时甚至听不进班主任的任何意见而产生逆反心理,与班主任教育初衷背道而弛。三是采用多种方法。完全由学生组织参与的形式,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却忽略了对学生教育的思想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而削弱了教育力度。
针对上述现象,要使学生成为班会的主体,发挥班会最大的教育功效,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较好:
首先,确定班会主题。除按年级德育目标确定主题外,还要结合本班个体组合表现出来的特点来确定班会主题。
其次,班会的形式、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并结合本班实际情况选择生动、新颖、丰富多彩的形式,以满足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采用说理式的班会时,班主任也可运用技巧将道理深入浅出地用报告、谈话、讨论、座谈、讲解等形式并结合多媒体来进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的班会活动,成败的关键就在于筹备阶段的工作:班主任或班干一定要先向班级全体动员,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每个成员都献计献策,然后班干、积极分子负责选题,确定形式、方法,其他学生则分工合作,收集资料,最后班主任对其中与主题无关或需拓深部分给予参考意见,则可深化主题,保证质量。另外,还要考虑本班学生的兴趣、特长,充分做好“中间层”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其尝试参与,培养、挖掘他们的潜能。
总之,要发挥学生在班会中的主体作用,无论是确定主题、采用形式都应与学生共同商讨筹备,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这个过程可使学生产生参与兴趣,从而在班会中更乐于接受班会内容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使自己的思想真正受触动,成为班会的主体。
传统的班级管理,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班主任普遍有主观性、随意性。或是强制性地发号施令,或是家长制地出言必训;或是保姆式的看管,不给学生一点自由支配的权利。长期以来,我们的班主任起早贪黑,班级工作无巨细都要管。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使班主任疲于奔命,事务缠身,不得于自身的提高;另一方面,这种“保姆式”的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压抑了学生的自主、自理、自治能力的发挥,不利于现代人素质的培养。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只有实行全员管理,整体的力量才能得到发挥,个性和积极性和素质才能得到提高。只有确认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权利和义务,让其真正享受到民主、平等、自由的权利,才能唤起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义务感,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班集体才能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尝试成功的精神乐园。因此,我认为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传统的“保姆式”的班级管理模式必然要进行根本的变革。让每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学生才会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真正做到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关心自己,促进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
如何在班集体建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近年来,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引导学生制定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制定目标是班级管理的前提条件,而学生的自主精神是班级管理的灵魂。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管理的主人,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因此,作为班主任,首先要从思想上更新管理观念,确认每个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权利和义务,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加强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的教育,以“我是班级管理的主人“为主线,引导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
1、班级总目标的制定
在制定班级管理目标的制定时,要求每个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出谋献策,组织他们学习、讨论,共同制定出切合班级实际的总目标。管理目标的确立,一方面使用权学生既要看到前进的方向,又要明确目标实现是每个个体努力的总和;另一方面也要使学生看到目标高而可攀,但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实现。管理目标制定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