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是价值的不断颠覆。价值是外在的尺度,衡量我也衡量你,是你我的公共部分,而经过价值衡量的你我,就既不是你也不是我了,因为我、你的指谓就是要标明二者之间的差异、界限。教育意义是教育价值的不断颠覆,是教育研究者(自然,最大多数是现场的教师)面对各种各样的教育价值(各种利益主体对“教育”所持的要求)的一次次内心觉醒,并坚持去创造自己的教育生活。教育在价值的纷争中已经失去了意义,师生在教育生活中身不由己,他们说的不是来自内心的话,各种价值牢固地指引着教育的方向,师生没有自己的手脚和心灵,他们亦步亦趋地完成来自上面、来自外面规定的动作。已有的教育可能实现了多方面的价值,但当前师生生活的状况这一事实却标明它是缺失意义的,并由此形成了教育危机。
我们所寻求的教育意义,是教育本身的意义,即教育作为一种生活形态整体对于师生现实人生的意义。师生在教育中时时参照它,时时评价它,而不仅仅是教育最终获得的各种可能价值;并且,它指明教育价值的实现不可避免地建立师生良好生活的根基之上。
参考书目:[vi]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现象学的方法》,上海译文1994年版。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三联书店1994年版。
殷鼎:《理解的命运》,三联书店1988年版。
王焕勋主编:《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注释:
[i][美]库姆斯著,赵宝恒、李环等译:《世界教育危机:八十年代的观点》,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ii]顾明远总主编:《教育大辞典》第6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420页。
[iii]参见杨旭东:《教育生活初探》,北京师范大学1998年硕士论文。
[iv]参见石鸥:《教学内容的失真和教学论理想的动摇》,载《现代教育研究》1995年第3期。
[v]参见蒋凯:《试论教育的负功能》,载《江西教育科研》1994年第1期;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1994年第4期。
(文秘公文网版权所有)
Tag:教育教学,教育教学论文,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总结报告 -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