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共处。三是湿地污染得到了基本控制。去年以来,市环保、建设部门加大了对湿地周边环境整治和建设项目的监管力度,及时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行为,较好净化了湿地生态环境。
2、青铜峡库区湿地;总面积为8933公顷,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18.4%。属自治区级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其内动植物分布多样,共有脊椎动物316种,植物210种。近年来,青铜峡市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积极采取措施,加快对湿地的保护和开发步伐。一是湿地规划编制工作正在有序进行。针对保护区湿地前期过度开发利用,开发主体各自为政和原《规划》不符合开发需要的现状,去年以来,青铜峡市政府组织专业人员,在深入考察、多方听取意见、广泛征集资料的基础上,对《青铜峡库区湿地生态旅游总体规划》提出了补充完善意见,交规划设计部门进行修正改进。二是依法保护湿地生态资源。青铜峡市政府采取强制措施保护湿地资源,成立了青铜峡库区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依法收回黄河沿岸违法开垦土地21300亩,责令保护区内经营单位无条件退出,恢复湿地12700亩。在开发利用方面,将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试验区和缓冲区三块。在核心区,严禁生产开发和捕盗等活动;在试验区,适度开展水产养殖、生态旅游建设等活动;在缓冲区,进行植树种草、水产植物修复等外部生态环境建设。目前各项工作正在进行之中。三是正在争取到《宁夏**黄河湿地生态综合治理建设项目》,为保护和利用现有湿地资源奠定了良好基础。
3、孙家滩开发区湿地;总面积233公顷,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0.48%。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从保护和开发利用湿地资源的需要出发,加大了对孙家滩开发区湿地的治理力度,先后投入资金360万元,将水库容量扩大到385万立方米,面积达3500亩,在湿地周围植树48万株,补植水草、芦苇近百亩。建设高标准的“四水”产业基地3000亩,较好地保护和开发了湿地资源,使其成为集观光、休闲、文化科普、旅游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区。
(二)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湿地保护条例》规定:湿地保护应当遵循“优先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由于我们对湿地保护的宣传力度、深度和广度不够,因此对全社会来讲“湿地”的概念、功能、效益对大多数人来讲还较为陌生,一些干部和群众对于湿地保护的生态意识较差。表现在决策和实践中,对湿地保护和利用的主次、先后顺序颠倒;对湿地的利用是无节制、无计划,甚至是带有破坏性的开发利用。
2、规划较为滞后。市区滨河湿地的保护和开发尚处在初始阶段;规划中的景观设计格式较为单调,文化支撑力度不够,湿地湖泊水体深度不够。青铜峡库区湿地的规划仍处在补充完善之中,进度较慢,与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3、保护措施不力和利用不够合理。湿地污染问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南干沟、清水沟是流经市区滨河湿地的两大排水沟,其湿地上游周围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全部排入该沟,使南干沟水质类别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体标准,藻类大量繁殖,水质状况恶化,严重威胁着市区滨河湿地的水体质量。市区滨河湿地的开发利用与休闲旅游结合不够紧密,基础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未能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和积聚效应。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虽经多方投资开发,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既无规模,又少效果。所开发项目与周边自然景观不相协调,且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浪费了湿地资源。
4、专项经费紧缺。保护和开发利用湿地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项目支持和经费保证。目前,因市财政困难,用于湿地建设投入经费有限,全面保护和深度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尚缺专项经费保证,专项经费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5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受诸多因素影响。一是湿地的使用权不够统一。有1.4万亩自然保护湿地仍有渠口农场经营,核心区大部分土地属于宁夏伊斯兰信托投资公司所有。二是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现象严重。湿地保护区范围内的金沙湾旅游区、108塔风景旅游区、渠口农场以及鸟岛风景旅游区分别由不同单位和个人经营,严重影响着保护区的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三是缺少管理人员,执法难度大。库区管理局属自治区批准设立的事业局,有工作人员13名,不具备执法资格,在有效管理上,既缺少人员,又难于执法,增加了工作难度。
四、 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