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限制开发区域的识别方法
限制开发区域是经济发展有所限制的地区,一般包括落后地区和增长潜力大的地区,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不适于较大规模地集聚人口和经济活动。限制开发是一种战略的安排,也是一种现实的安排,是为了未来更有效率的开发,也是为了更科学地发展。限制开发的措施一般有总量限制和产业限制两种。
——从总量限制的角度衡量,限制开发区域的特征一般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需要在人口和经济集聚的总量目标上加以限制,同时加强资源环境改造和保护,提高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形成未来发展的战略储备地带,或者形成地区的生态屏障。
——从产业限制的角度衡量,限制开发区域的特征一般为经济增长潜力较大,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特别是在选择发展的产业项目方面,要有严格的资源环境标准。限制开发区域还包括地区开发中的战略预留空间。这是一种基于地区发展中长期战略考虑的积极的自发限制。
(四)禁止开发区域的识别方法
按照国家和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明确定义,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省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域。禁止开发区域与其他三种主体功能区在特性上存在较大差别。一方面,禁止开发区域是单一功能区,不存在主体功能与次要功能的区别。另一方面,禁止开发区域是特定的地域,不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如果一个行政区范围内的禁止开发区域达到一定比例,这个行政区一般应定位为限制开发区域。
五、我县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总体构想
(一)基础依据
我们xx县位于浙江省南部腹地、丽水市东北部,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0%以上,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自东南向西北倾斜。境内有好溪、新建溪、永安溪3条山溪性河流,分属瓯江、钱塘江、灵江三个水系,是浙江省重要的生态屏障。从国家“十一五”发展纲要课题研究资料和信息看,作为浙西南生态屏障的丽水市9个县(市、区)被划为限制级别较高的开发区域可能性较大,虽很不利,但从全国或全省的大局来看,无疑是合理的,但从我们xx县域的局部而言,必须充分考虑以下因素在主体功能区块规划上寻求新突破。
第一,xx县1503.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44.12万城乡居民,目前尚属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滞后,如果不加快发展步伐,而仅仅依靠省财政的转移支付是不可能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作为欠发达地区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关键要立足于自身的发展,争取将我县的一些可开发区域尽最大努力列入重点开发区,为我县今后的发展留足空间。从全市看,xx县位于丽水市北大门,区位优势明显,发展空间潜力大,而且xx县是丽缙青率先发展的区域之一,是金衢丽产业带建设的重要承载地之一,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xx县的优先发展、率先发展,把xx县划为全市的重点开发区域进行考虑是现实的。
第二,我县是“浙江绿谷”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质量居全国2348个县(市、区)中第37位、全省第14位,据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评价结果,我县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为优,地表水水质在ⅰ-ⅲ类水标准(优良)范围之内,城镇区域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农村空气环境质量优于一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97.8%。而且可开发的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全县拥有壶镇、新碧、新建、舒洪四大盆地,尤其是低丘缓坡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目前全县还有可开垦土地8.4万亩,其中可开垦荒草地1.3万亩、园地4万亩。从中可看出,我县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状况是好的,环境容量是大的,是有大量空余的,区位特征是独特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强的。按照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要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确定主体功能区定位的基础依据,对于我县而言,大量空余的环境容量是完全能够承载加快发展的压力的。
第三,我县现有的产业结构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我县牢牢把握产业结构调整这一主线,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的协调性,致力于引导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能够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优势的产业项目,工业上以xx工业园区和壶镇工业功能区、五东工业功能区为三大平台,已形成了机床、工模具、摩配、厨具、照明电器、缝纫机、纺织服装等八大行业齐头并进且污染少、能耗低、经济效益高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力打造以五金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的“浙江五金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三产上以旅游业为龙头,以大投入、大景区、大产业为目标,加快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县到旅游经济强县的跨越,致力打造“浙中南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一产上以培育发展绿色农产品基地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主抓手,发展区域特色优势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浙中南生态绿色农产品基地”。20xx年,我县的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已由上年的11:54.4:34.6调整为10.1:55.8:34.1,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