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无法正常开展,远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办公自动化对档案工作者的新要求。
三、主要原因
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环境的影响,又有微观环境的制约;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原因;有的是思想认识问题,也有的是注意力上的疏忽。就主观因素而言,主要有五个方面:
1、管理体制不顺。全市档案管理部门均为事业单位。依照法律规定,事业单位行政执法必须有法律授权。但《档案法》将档案行政执法权只赋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而全市档案系统无一个行政编制,无一个档案局是真正法律意义上的行政管理部门。个别县级档案局或成为部门所属的二级事业单位或蜕变为内设机构,不仅影响财政对档案工作的投入,同时在实施管理时,有“小马拉大车”的感觉。
2、思想认识不高。一些单位认为档案工作无关紧要,只重视开展实际工作,不重视文件材料归档;有的单位领导把民生档案作为体现部门权力和实现部门利益的载体,在档案移交和提供利用中,本位主义严重;个别领导法制意识淡薄,贯彻落实档案法规中缺少应有的法律素质。
3、档案结构失衡。市县两级档案馆馆藏档案种类、内容单调,各级档案室文件材料收集不全且完整性较差,一些群众利用率高的档案不能依法接收进馆,各立档单位档案利用服务体系未能建立,档案信息发布不及时,造成群众利用不便。
4、学习培训不够。档案业务培训未形成常态,缺少学习培训的长效机制,培训方式方法单一,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未能与个人利益挂钩。
5、宣传力度不够。主要是宣传意识淡薄,宣传网络未能建立,宣传手段单一、方法单调,宣传队伍写作水平不高、新闻意识不强。
四、对策与建议
解决全市档案事业发展中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些问题是深层次的,需要在改革和发展中,不断创新和完善机制体制加以解决;有些问题是多年积累的,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创造条件逐年解决;有些问题属于注意力不足所致,应当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给予更多的关注并努力解决。要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1、各级党委政府要增加对档案工作的注意力。要在档案部门人员编制、选人进人、干部提拔使用、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更多关注;依法从编制上将档案局确认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并确定行政人员编制,明确管理者身份,档案馆专业人员按事业编制定岗定责定职级。当前特别要解决无工作车辆和经费投入不足等紧迫问题。
2、进一步完善党委政府考核办法。要将档案工作列入党委政府年终考核内容,扩大档案工作考核结果的使用范围和力度,强化各立档单位履行法定义务的意识和责任。
3、对民生档案进行全面整合。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市上统一协调指挥下,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将各类涉及百姓利益的档案登记在册并依法接收进馆;修订档案进馆办法,扩大进馆范围,丰富馆藏资源;把提高民生档案利用服务水平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督导民生档案形成部门,建立健全方便广大人民利用的档案服务体系。
4、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要强化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执法意识,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增强执法效果。要围绕档案资源建设和提高服务质量,以全区档案事业发展综合评估和全市档案室评估定级为抓手,设计争先创优载体,开展行之有效的管理活动,增强各单位档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5、加强对档案人员的管理和培训。要通过健全制度,形成留住档案工作人员的长效机制,强化各级领导关注档案工作、关心档案人员的责任。要改进培训方式和方法,拓宽培训渠道,增加培训内容,并将分管领导列入培训范围,进行长期有深度的系统培训。建立档案人员基本情况及业务培训档案,加强培训管理。
6、加强档案宣传工作。进一步强化宣传意识,建立健全宣传队伍,提高宣传工作者写作水平。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和简报等载体,通过组织战略性、战役性、战术性宣传,定期公布档案信息,让老百姓知道自己对档案的所需所求以及合法权益受损时的诉求渠道和方法,扩大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