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着眼为参保人员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中心大力加强网络建设,依托信息中心投入2400万元建立了具有8台小型机、10台服务器的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170余家定点单位遍布全市各街道社区,全市参保
人员均能方便持卡就医、网络结算。
三是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为提高办事效率,方便参保人员,中心专门设立了综合服务台,制定值班长制度,中层干部每天轮流值守,为参保人员答疑解惑、引导服务。同时,根据业务流程设置了城镇职工医疗、城镇居民医疗、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基金结算、大病救助和费用核报7个服务区、14个服务窗口,形成了三项保险政策咨询、待遇审核和支付、大病救助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四是加强内部管理健全规章制度。中心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了服务承诺、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补位工作、离岗告示、否定报备等二十项工作制度。“微笑服务、统一挂牌、统一着装、使用文明用语”已成为中心工作人员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中心认真做好事务公开,向参保人员免费提供三项保险办事程序和健康知识手册。开通了医保网站,将各项保险服务指南、工作流程统一制作公示栏,制作了工作人员公开监督栏,设立了投诉电话、监督箱,接受群众监督。同时,把提高内控执行力作为中心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科学设置工作岗位和多级控制制度,从源头上杜绝了基金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
五是加强定点单位监管。在坚持每年度对定点医疗机构重点检查、日常巡查、突击抽查150次,网络抽查病历30万人次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定点单位分类管理制度,引入了末位淘汰机制,先后出台《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处方医师管理办法》、《**市基本医疗保险违规行为举报奖励办法(试行)》和《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义务监督员管理办法》等办法,进一步促使定点单位加强主动管理,为参保人员开展优质服务,减少保险基金不合理支出。这一做法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向全国推广。
三、打造保障有力、人民满意的工作业绩
中心以帮助参保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顺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不断开拓创新,打造保障有力、人民满意的工作业绩。
一是不断完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几年来,为切实保障职工基本医疗待遇,我市在确保基金收支平衡的前提下,采取取消乙类药品个人自付、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扩大门诊慢性病种类等措施,不断调整提高职工的医疗待遇水平。几年来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基本医疗费用个人负担比例维持在16%左右。
二是率先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为解决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真空的难题,市委市政府于20xx年将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列为当年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采取个人缴费与市、区政府资助相结合的办法,把市区全日制大中小学在校学生、婴幼儿以及其他城镇居民全部纳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在我省率先建立起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使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当年参保居民达9.45万人。该项工作受到了国务院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吴仪副总理亲自听取了我市工作经验汇报,并将我市列为全国首批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城市之一。目前,参保居民已经达到28.02万人,参保人员基本医疗费用基金平均报销比例达59%。
三是建立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我市在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患重大疾病参保人员个人负担过重的问题,20xx年出台了大病医疗补助制度,即参保人员年度基本医疗个人负担超2000元以上部分可享受50-70%的补助。该补助制度与公务员医疗补助作为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形成我市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实施大病补贴后我市职工和居民医保个人负担比例将分别再下降6%和18%。
四是探索建立城乡居民一体化医疗保险体系。20xx年11月,我市出台了《关于建立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实施意见》,按照“制度全覆盖、筹资多渠道、保障分层次、政策可衔接、管理趋统一”的原则,在不增加农民个人交费和财政补贴标准的基础上,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进行整合。通过整合两项制度,一是在我市形成了统一的、可选择、可转换的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避免了以往“重复参保、重复享受、财政重复补贴”问题。二是加大了行政执行力,解决了目前费用结算中定点医疗机构与多个管理部门同时结算和参保个人与各个经办机构分头结算的矛盾,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通过共享定点医疗资源,农村居民就医更加方便。四是通过均衡医疗保险待遇,农村居民参加居民医保后可享受待遇水平较高的居民医疗待遇。今年,我市农村居民参加居民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0.47万人,参保率达99.6%。
Tag:工作体会,班主任工作体会,银行工作体会,总结报告 - 工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