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建立制度,规范创建。在一个团队中,我们强调“自治”,但不等于不要团队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积极引导各个团队在具体的工作和活动中建章立制,要帮助各团队把适合团队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上升成为团队的制度,用于规范团队成员的行为,促进团队的规范化建设。这些出勤、考核、激励等制度,不要担心“土特产”见不得人,不要过于追求形式的完备、逻辑的严密等华而不实的东西,只要切合团队实际,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即可。
5、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建设学习型团组织是一项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创新工程,必须在实践中注重理性的思考。要大力地发掘团内的研究力量,加强课题攻关,及时把成功的做法上升为反映共青团特点的理论。各地、各单位在抓好面上推进的同时,要善于总结经验,坚持以实践发展来推动学习型团组织创建的理论创新,运用发展了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推动创建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四、学习型团组织创建工作的思考
1、灵活设置团的组织,不断增强创建工作的活力。要按照有利于党对共青团的领导,有利于团组织凝聚青年、教育青年、服务青年的要求,在遵循《团章》原则规定的前提下,创新团的基层组织设置方式,适应和服务学习型团组织创建。要从纯粹的以单位为依托的团建形式向单位、阵地、团队等多种依托并重的学习型组织创建模式转变,既可以从团组织内部派生出“内生型”的学习团队,也可以在团组织的外围建立“外生型”的学习型组织。对于不符合建团条件的青年组织或单位,可以通过推荐优秀团员青年担任骨干,扶持建立团委领导或联系的学习型青年组织,鼓励学习型组织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运转。要通过学习型团组织创建,建立多元化、网络化的青年工作体系,最广泛地把社会各阶层中的优秀青年凝聚到团组织周围,不断扩大党在青年中的群众基础。
2、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确保创建工作有效运行。一是动力机制。积极向组织、人事等部门争取制定相关政策,把团员青年的学习实绩与“推优荐才”活动相结合;实行团干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上岗准入制度,以此来增强团干部、团员学习的紧迫感和上进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联动机制,整合各种资源,尤其是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团校、团属阵地等团内资源,形成整体合力,促进整体联动,构建适应创建要求的学习体系。三是评估机制。要完善学习型团组织考评办法,对开展创建学习型团组织的单位进行定期评估,纳入团内各类先进的评选工作。四是保障机制。争取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积极发掘社会资源,调动青年自身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活动经费。
3、注重发挥社团作用,有效延长团的工作手臂。要打破现有团内资源、信息局限在纵向流动的工作格局,注重搭建团组织横向交流平台,打破系统之间的隔阂,通过组织联系、阵地联系、活动联系等多种渠道,促进团内资源和信息跨级别、跨区域、跨部门的流动、共享,构建网络化、区域型的服务大平台,放大共青团的内部资源,延长团组织的工作手臂。在青联、青企协等青年社团中,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增强组织活力,增强组织功能;在青少年宫、青年中心等团属阵地,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成为提供学习、培训、健身等全方位服务的“学习超市”,实现组织功能的再造。
4、立足实际创新载体,探索团的活动的新形式。创建学习型团组织,必须有符合青年需求、体现青年特点、富有时代特征的工作载体,不断增强创建活动中的实效性、感召力和吸引力。要按照增强适应性的要求,借助一切有益的现代时尚元素,创新工作和活动载体,吸引团员青年广泛参与。一是要利用、改造和完善原有的学习载体,吸纳各种社会资源,做活做优学习品牌;二是要从工作学习化、生活学习化的角度出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设计灵活多样、能够满足各层面团员青年学习需要的新载体;三是要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深化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青年文明社区等传统工作品牌,创新工作的运作、考核、激励机制,不断推陈出新,让活力迸发、魅力持久。
5、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切实加强团干部作风建设。创建学习型团组织的关键是团干部。在创建中,各级团干部要转变作风,一切面向基层,一切着眼基层,一切服务基层,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要始终保持与青年的密切联系,主动深入青年,热情服务青年,做到服务下级组织工作不讲级别,服务基层青年学习不讲条件。各级团干部要在建设学习型团组织中率先垂范、带头学习,通过深学政治理论,精学本职业务,勤学修身知识,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中增强服务团员青年的能力,适应新时期对团干部的新要求。
Tag:工作体会,班主任工作体会,银行工作体会,总结报告 - 工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