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里最能体现孙周的创作风格和企图的应该是秋喜这个人物,整部电影都以“秋喜”来命名,可见这个由江一燕扮演的小丫头的重要性,但我想这部电影最遭人诟病的可能也就是这个人物的设计了。且不说一部打着谍战片的旗号进入市场的影片叫这么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名字显得多么的不伦不类,更重要的在于这个人物在影片中始终是游离于主线情节之外的,可以说即使去掉这个人物对影片剧情推动也毫无影响。问题在于孙周到底想通过秋喜来表达什么,对于这个人物的象征意味可能会产生多种解读,作为一部配合广州解放60周年的献礼片,影片对主题的开掘如果仅停留在通过谍战戏来展现斗争的艰苦卓绝上应该是不够的,它要反应的是一个城市的新生。《秋喜》截取的是1949年10月1日到10月14日广州解放这段可以成为黎明前的黑暗这一段史实。开篇收音机中传出的开国大典上毛泽东的宣言和片尾海珠桥的爆炸成为两个清晰可辨的历史时间节点,其实这也就是这座城市走进一个新时代的最后一步。
片中也有交代,秋喜是一个很具有岭南特色的名字,也是一出著名的粤剧的主人公的名字,而且能够带给人很多美好的联想。但这个美好的人物身上所背负的悲惨命运与这个喜感的名字形成了一种反差,而且片中有一个细节,在妓院中的一名妓女也是以秋喜来命名的,孙周在这里是把秋喜作为在国民党昏聩统治下这座被损害和玷污的城市的象征来刻画的。而秋喜对晏海清的依恋则不仅仅是“女追男”的感情戏那么简单的事情,这象征着这座城市对新生政权的皈依和眷恋。最终的结局,倒在枪口下的秋喜和结尾处欢庆人群中出现的秋喜则代表了广州这座美丽的城市的浴火重生,从而完成了这部电影的拯救主题。孙周在这样的一部主旋律类型电影中,还是执拗地植入了自己作者电影的印记,这也是他根深蒂固的审美趣味使然。
孙周作为一个长期在广州从事艺术创作的导演,从他早期的《给咖啡加点糖》、《心香》一直到这部《秋喜》,都很醉心于对广州风土人情的展示,在《秋喜》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还原的四十年代的天字码头、海珠桥、沙面等老广州景致,还包括粤式小吃、煲汤、老酒家、粤剧等精致的生活细节,这也让这部电影呈现出与北京出产的同类型作品迥异的地域风格,这也应该是出品方珠江电影制片厂的创作优势。珠影厂在我心中毕竟是和很多风云人物和精良作品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胡炳榴的《乡情》、《乡音》、《乡民》三部曲,还有丁荫楠的包括《周恩来》、《邓小平》在内的历史片系列,等等。《秋喜》的诞生能否视为近年来一直比较沉寂的珠影焕发新生的一个标志呢?
总体来讲,这是一部很纯情的电影,人物很纯情,创作者也很纯情,也许孙周骨子里就是个纯情的人,电影放映过程中不时传来笑场的声音,那些纯情的表白总是不合时宜地搔到观众的痒处,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觉得我没看懂这部电影,事后费了点思量算了理清了一些头绪。对于一个到电影院去找乐子的普通观众来说,也许不会费尽心机地去思考创作者真实的创作意图,于是孙周这表错情的纯情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永远都不会懂了。
接连三部第五代电影看下来,突然有点厌倦,在这个连历史知识都大部分来自百家讲坛的年代里,也许第五代纯情的电影理想真的是老无所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