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学看123学习频道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试题高二语文试题《长恨歌》配套练习» 正文

《长恨歌》配套练习

[12-07 21:32:54]   来源:http://www.xxk123.com  高二语文试题   阅读:8381

导读:宋)李觏蜀道如天夜雨yin,乱铃声里倍沾襟。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马嵬 (清)袁枚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4.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两诗的感慨是否一致?为什么?5.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是否一致?请作简要的分析。【参考答案】1、B 2、A 5、C (没有拟人)3、B 【B.以邻为壑:比喻把困难或灾祸转嫁给别人。A.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贬义。C.严阵以待:指以充分好、整齐严正的阵势,等待着敌人。D.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含贬义,用在这里感情色彩不当。】4、D(A项,“原因”与“……造成的”两种句式杂糅;B项,搭配不当,“加强和改善”中“改善”与“调控”搭配不当。C项,语序不当,应将“自从”调至“新生代农民工”前。)6、(4分 ①尊重自由(自由表达)②开放宽容③坚持操守(理想)④坚持原创(原创思考)(一)①从内容上而言,它点明了唐玄宗的好色。从结构上而言,体现了作者构思上的独具匠心。构成了全诗纲领,既提示了故事悲剧的原因

《长恨歌》配套练习,标签:语文试题,http://www.xxk123.com
)李 觏

蜀道如天夜雨yin,乱铃声里倍沾襟。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 嵬       ()袁 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4.两首诗都是读《长恨歌》后所抒发的感慨,两诗的感慨是否一致?为什么?

5.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是否一致?请作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

1、B   2、A    5、C (没有拟人)

3、B 【B.以邻为壑:比喻把困难或灾祸转嫁给别人。A.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贬义。C.严阵以待:指以充分好、整齐严正的阵势,等待着敌人。D.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含贬义,用在这里感情色彩不当。】

4、D(A项,“原因”与“……造成的”两种句式杂糅;B项,搭配不当,“加强和改善”中“改善”与“调控”搭配不当。C项,语序不当,应将“自从”调至“新生代农民工”前。)

6、(4分 ①尊重自由(自由表达)②开放宽容③坚持操守(理想)④坚持原创(原创思考)

(一)①从内容上而言,它点明了唐玄宗的好色。从结构上而言,体现了作者构思上的独具匠心。构成了全诗纲领,既提示了故事悲剧的原因,又唤起和统领全诗。

②诗人以此作结,既点明题旨,回应开头,又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同时也给读者留下联想、回味的余地。③李隆基:既荒yin重色又对爱情真诚执著。杨玉环:美貌、忠贞。

④唐玄宗在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对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伤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使感情更进一层。

(二)1、①借代、对比衬托;②对偶、情景交融;③比喻、反问、对偶;④比喻;⑤夸张、顶针;⑥叠词、借景抒情     2、统治国家。  蜿蜒曲折。  可爱,可羡。  青春的美好容颜。 天色微明的样子。  美好轻盈的样子。仿佛,差不多。纵横。凝视出神。(三)CBDDDCAA  (四)ACC1.选A。近体诗有较严格的句数、字数、音韵、格律限制,古体诗则没有。2.选C。从②诗第一句来看,并没有肯定李、杨二人之意。

3.选C。二者立意并不相同。③诗重在讥讽、指责唐玄宗,②诗则意在表达应关心、同情普通百姓。

(五)4、答案: 都持批评态度,但批评的对象不一致。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是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

5.答案: 是一致的,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李诗将将士的死与杨贵妃的死作对比,将“倍沾襟”与“不动心”作对比;袁诗将两个人的生离死别与百姓的生离死别进行对比。


上一页  [1] [2] [3] [4] [5] [6] 


Tag:高二语文试题语文试题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试题 - 高二语文试题
《《长恨歌》配套练习》相关文章

Copyright 学学看123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