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在现实中看到一些诗人、
一些诗歌特别怪诞,怎么看怎么都不正常,那你就完全可以肯定,他们绝对不是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诗人无疑是一些理想主义者,但绝对不会矫情,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写的文字会高于生活,但绝对不会脱离生活,正因为他们内心的理想主义,对于社会和家庭,他们都应该更有责任感。他们内心的理想主义,会让他们即使面对种种苦难,依然会有潇洒的态度和浪漫的情怀去仰望星空,会从小我出发,关注到大我,关注到社会、关注到大众,关注到未来,正因如此,他们和这个现实世界的步伐非常合拍,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是很正常的普通人。这一点,适合于古往今来的一切真正优秀的诗人和诗歌。诗人首先是一个常人,先做好一个常人,才能做好一个诗人。
互动一:我先问在座的同学一个问题:在当代诗人中,有一个朦胧派的代表人物,叫顾城,听说过的同学举一下手?有没有同学背得出他的诗句的?
在当代诗人中,顾城是非常优秀的一个。他有一首诗叫做《一代人》,非常著名: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他还有许多诗歌,不止美,不止纯净。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余、功课不太紧张的时候找来读读。著名的朦胧派女诗人舒婷在一首献给他的诗里,称他为“童话诗人”。在所有熟悉他的朋友眼里,他确实是个非常纯净、非常唯美、非常善良的诗人。
可是,就是这么个童话诗人,在旅居国外时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以后自杀了,留下了一个年幼的孩子。这件事情当时在写作圈、在全社会反响强烈。什么样的评论都有。很多人用诗人的敏感、脆弱来为他开脱。但,我个人的看法是,任何理由都不足以为他开脱。诗人首先是个社会人,同样受到社会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一个可以剥夺他人生命权的人,就不配再被认为是纯净和善良,他的内心暴露出的恰恰是一种极端的自私和对自己、对他人生命的残忍和极端的不尊重。你做不好一个常人,对于社会、对于家庭,你如果这样没有责任感,你就根本不配被称为一个诗人。
这样,也就引出了我们接下来的第二个话题:什么是诗歌?
那么,什么样的文字才能称得上诗歌呢?现在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
所谓诗歌,它是一种直接表现创作主体心理活动并有一定语言形式、具有永久的审美生命的文学体裁。那么,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应该具备哪些特质和要素?
著名美学家、文艺评论家朱光潜先生总结出诗歌有三大要素:情趣,声音和意象。
情趣和声音我们都能理解,那么,什么是意象呢?
诗人辛笛说:好诗总要做到八个字:情真、景融、意新、味醇。
的确,一首好诗首先要情真。要发自肺腑,切忌无病呻吟,如果不是发自内心,自己都感动不了,怎么去感染别人?
其次,抒发内心的真情要与你描写的外在的实景实物相融,也就是说抒情要抒得美,抒得贴切,抒得形象化,不能干巴巴,只是一些热情洋溢的叫喊和空洞的口号。
所谓意新,就是立意要新,意象要新,要有创新思维,第一个将漂亮女子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学舌的人无非是个庸才,而第三个无疑就是蠢才。
正如英国诗人布莱克的《天真的预示》里写的那样:诗歌应该是能够“从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找到“一朵花里藏着的天堂”,在有限的诗篇里把握无限,在一刹那里收藏永恒。
而要做到味醇,除了上述这些,还应该有深度、有境界、有回味。这种无穷的回味还体现在诗歌的音乐美。古代的格律诗无疑都非常讲究韵律,现代诗打破了这种外在的格律,但一首真正的好诗还是一定会注重内在的韵律。艺术都是相通的,诗要求形象,就是要求画面美、色彩美,注重韵律,就是要求音乐美。结合得非常好的一个范例,就是戴望舒的《雨巷》:
这首诗的意境凄清优美朦胧,又有着回荡和谐的旋律与鲜明可感的节奏,读起来非常地具有音乐化。一边读,我们的眼前就徐徐展开一幅水墨画,读完之后,这幅画依然在脑海里挥之不去。那就是:迷茫细雨的江南小镇的一条悠长的小巷,独自徘徊着的“我”,彳亍,彷徨,等待着一个曾经在雨中擦肩而过的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我国传统诗歌历来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这实在是一个绝对优良的诗歌传统,它说到的就是诗歌的作用。是的,一首好的诗歌应该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价值,具有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和对人进行道德规范的力量。正如诗人艾青说:“诗是人类向未来所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同时,诗歌也为无数疲惫的心灵营造了一方纯净、宁馨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