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看企业文化如何由表及里的?
人们对一个企业内在的文化涵养,是如何加以观察确定的呢?(也就是说怎么样来看企业的文化是优良的、还是不良的企业文化)
a、企业的目标定位
首先是它的目标定位。那个企业究竟是在从事一番事业,还是只为了捞钱?是在不断提高服务素质中合理地持续赚钱,还是一锤子买卖?在整体上,企业家只有为了事业,才能脚踏实地、眼光远大、摒弃幻想、崇尚诚信,从而也才可能把企业真正办好。反之也是很明显的。叫做短视的功利行为、他的路不会走的长远,失败是必然的事。
b、企业发展的跟进措施
一个企业起初的发展是不错的,有很好的发展规划,随着资本的扩张,企业的壮大,这个时候我们要看它的跟进措施。定什么制度?用什么人?管理科学吗?提倡学习吗?信息畅通吗?变革及时吗?与时俱进吗?
c、是看它的员工状况
看叶知树,(叶指普通员工、树杆指管理团队、根指的是企业)树干和树根的生命力完全可以从树叶的状况看得一清二楚。员工的工作效率怎么样?精神振作吗?抢着做事吗?多快好省吗?乐于服务吗?居安思危吗?说到做到吗?在差错面前敢于承担责任、检讨自己吗?互相配合和谐吗?勇于创新吗?勤于学习吗?能不断自我超越吗?习惯于只按指示做事吗?热衷于拉关系、吃回扣吗?等等。(比喻海尔的员工、南益集团的员工)
从上可以看到,从表面能看出企业内部的运动和条理情况,以及它真实的健康状态。“内决定外,由外可知内”,“精神决定外在,无形决定有形”,这就是企业文化的一个表象。
d、企业文化的假象
我们刚才说了“内决定外,由外可知内”
这里自然产生一个问题:难道不可以对人(企业)适当打扮包装一下?当然可以。一定的打扮包装会促使内在因素的活化,但打扮包装是需要基础的。很自信的成功企业,它的广告只有标识和非常凝练的语言,决不会成天高喊什么“天下第一”。而有的企业,内部斗争激烈,谈不上有什么活力,但在其宣传上却是大量喻意团结拚搏之类的文字和图片。有的企业虚弱得连发工资都困难,却仍在鼓吹如何富有。有的企业专门雇人写文章,经常用很美的词句去掩盖其内部的难堪和糟糕。所有这些常见的事实,说明打扮包装有很大的市场。当然企业的难堪要做两种区别:究竟是由于外来的压力所造成的、但终究能克服的暂时困难,还是由于内在的脆弱所带来的难以解决的本质缺陷?究竟是为了暂时遮人耳目,还是为了自欺欺人?如果是后者,只能说那个企业是在下决心为世人制造笑料。办企业的人若不在内部条理上下功夫,而企图通过涂脂抹粉使自己变得神采奕奕,即使能换来一时的廉价喝彩,早晚也要露马脚的。现在的人都很聪明,没有谁会相信那些贴在门上、写在墙上、印在纸上、说在嘴上的豪言壮语都是真的。“企业文化不是贴上去的,也是贴不上去的”。
四、企业文化建设构想是由谁来做的、如何做?
人皆尽知,企业文化往往表现为企业员工的素质。但员工的状况,整体上取决于第一把手。实际上,所谓企业文化,指的就是这企业的第一把手按其目标所推崇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关的组织架构、规章制度、用人标准、办事路径、环境设计等要素。第一把手的志趣爱好、精神状态、思维方式和处世原则,对这个企业文化特色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企业中能对企业生活、企业行为、企业形象、企业目标起导向作用的,归根到底,是企业的第一把手。第一把手想的明白或不阻挠的事,往往能得以贯彻;反之,只要第一把手有所抵触,别人再努力也白搭。很多研究企业文化的人,总是从研究第一把手的为人开始,是很有道理的。这样,问题就可以主要归结为第一把手本身的修炼。
而所谓修炼,首先是指在企业运作过程中,特别是在与同行严峻的竞争中,对形势、对环境、对员工和对自我的正确认识与总结。第一把手的进步主要依靠自己的学习,在交换中学、在比较中学、反复地学,以求做到知理、知人、知时、知法、知运。要相信,只要耻于落后,不甘心失败,他们总会接受新事物并因此提高文化素质的。因为他们毕竟希望自己的企业向前进。当然,如果他们固步自封、陶醉于眼前的成绩,不思进步、刚愎自用、玩世不恭,企业的衰落乃至消亡也就很难避免。企业界大量沉浮之事,最终都可归结为第一把手的文化定位。所以,“企业的文化总是深深打着第一把手的个性烙印”。
企业之间的角逐,当然表现为经济实力之争。但从长远看,是什么力量造成企业的兴衰并促使彼此经济实力发生转化?回答只有一个:文化。应该说,今天我们之所以还需要津津乐道讲企业文化,实在是因为文化在我们的一些企业中,依然相当稀缺。很多企业都自觉不自觉地习惯了从不规范的环境中去捞取好处,以“钱化”去取代文化。(比喻晋江企业的过去和现在,晋江企业和泉州企业比较,利朗、九牧王)所以我们说企业文化是老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