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断优化畜牧产业布局规划。根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结合我市灾后重建规划和生猪、家禽、兔业等优势产业,立足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大力推行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在发展养殖小区和推进一村一品建设中,推进环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在稳定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不断促进农民增收,民生改善。
2、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从我市农村人多地少、居住分散、山地丘陵为主的基本市情出发,在一定区域内实行统一标准下的基地式分户饲养模式,根据当地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周边农作物和土地对畜禽废弃物的消纳能力,建设畜禽养殖小区,力求适度规模而避免盲目贪大、盲目求洋。坚持走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逐步迈入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畜牧发展之路。
3、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着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构建综合利用、梯级增值的产业格局。积极引进、扶持、发展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重点引进和新建生猪、兔业等精深加工企业;切实加强对畜牧专合组织的指导、扶持和服务,帮助其规范运行机制,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畜牧专合组织”、龙头企业“托养”、“寄养”等产业化组织形式;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建立以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为中心的畜牧业市场体系。
4、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抓住政策有力、市场有利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激励作用和市场的拉动作用,促进我市畜牧业生产恢复和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争取地方配套政策,切实发挥项目资金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我市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良种化、产业化水平。主动对接国家和**省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专项资金。
(三)进一步增强了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面临“5.12”特大地震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复杂局面,局党组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以对党的事业高度忠诚和对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充分发挥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畜牧系统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局党组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检验和提升。
1、抗震救灾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地震发生后,局党组快速反应,强化领导,全体畜牧人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积极向省市畜牧主管部门汇报我市畜牧业受灾情况,将我市畜牧业受灾情况的相关资料及时上报到相关部门,为争取上级支持提供了翔实的文字资料。第一时间深入现场,摸清灾情,为进一步抗灾救灾打下了坚实基础。全力组织供应救灾物质,共组织调运动物疫苗67万余头(份),消毒药24.3吨,生石灰242.98吨,机(手)动喷雾器213台,越野车1辆,摩托车40辆,并在最短时间将救灾物资下发到各乡镇畜牧兽医站,保证了畜牧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认真开展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环境消毒和紧急免疫工作,全市累计无害化处理死亡畜禽249.2974万(头)只,其中无害化处理猪337552头;无害化处理牛7382头;无害化处理羊4532只;无害化处理禽兔2139736只;无害化处理犬3772只,累计消毒面积22328560平方米,狂犬病紧急免疫犬10430只、乙型脑炎紧急免疫猪146750头(其中规模场免疫20320头)、猪ⅱ型链球菌病紧急免疫猪51283头(其中规模场免疫20320头),确保了我市大灾之后无大疫。
2、畜牧生产实现稳步恢复。积极组织全市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300余人次,深入到全市40个乡镇养殖农户、规模养殖场中,大力宣传灾后重建政策和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增强广大养殖农户恢复畜牧生产的信心和决心;积极动员和组织广大养殖户,清理毁坏圈舍瓦砾、建筑垃圾,帮助搭建临时圈舍,饲养好幸存畜禽;帮助养殖大户解决实际困难,指导养殖农户开展标准化圈舍选址和修建,积极联系到柴油发电机、抽水机、钢丝围栏等,争取到铁骑力士捐赠价值40万元的饲料。20xx年,实现畜禽圈舍恢复重建110万平方米,补栏畜禽241万头(只),畜牧业产值达19.5亿元,为农民增加纯收入82元。
3、高起点规划灾后畜牧重建。认真分析研究全市畜牧业受灾情况,立足长远,高起点规划灾后畜牧重建,认真编制畜牧灾后重建方案,重点突出养殖方式由农户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转变,突出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力争**畜牧业重建后,实现标准化、规范化、适度规模、环保、安全的现代畜牧养殖目标。
4、认真做好项目工作,努力消除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局认真分析当前世界经济形势,认真做好项目工作,切实把握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绵阳实行“直通车”制度和总理联系**“四重机遇”,积极包装、储备项目8个,全年累计招商引资2792.46万元,正在兴建万头猪场2个。努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用好灾区的金融支持政策,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灾区恢复重建。大力发展专合组织6个,切实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使其成为农民利益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