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就业范围越来越广。××年代前的绝大多数农民工从事体力劳动,近××年来,由于对农民工的大力培训,现有约有××的农民工从事制衣、室内装璜、电焊、油漆、电子维修、厨师等要求有一定技术的工种。农村外出劳务者绝大多数仍然保留或耕种责任田,有××%以上外出人员一般只在春节回家一次,如果家庭缺乏劳动力,责任田则包给他人。有××%以上的外出劳务者在农忙回家,农闲外出打工。
6、农村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返回的比重逐年降低。近几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监控工作,外出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返回比重逐年降低,由××××年的*.*,下降为20xx年的*.*。如果扣除返回本地仍然从事二、三产业部分,返回劳动力的比重则更低。返回的比例降低,说明转移劳动力的目的性增强,稳定性提高,就业有保障。
三、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劳务经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表明,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农民收入问题,就必须减少农民,狠抓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非农化,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劳务收入持续增长,保证农民纯收入的增长。
1、要充分认识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大意义。劳务输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近几年,农民增收困难,农业生产率低,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够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领域转向二、三产业就业,有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能够促进和实现农业土地的集中和规模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机械的应用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能够减少农民、增加市民。有利于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从根本上达到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首先,必须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把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其次,要突破重城市、轻农村的二元经济框架,把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放到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考虑。第三,要教育农民克服“小富即安”的守旧观念,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分离出来,向现代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过渡,向非农产业的广阔领域进军,向小城镇和城市加速流动。
2、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逐步建立统一的县、乡劳动力就业市场,变农村劳动力的自发盲目流动为市场组织的有序流动,形成城乡结合、统一、开放、规范、高效的劳动力市场网络。乡镇侧重提供劳动力供给信息;县侧重搜集提供大量县内外劳务需求信息,逐步建立劳动力市场登记发布系统,准确反映劳务供求信息,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
3、加强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本领。农民跳出农业,不能盲目地出去,首先要有方向、有目标、有单位、有组织地出去。其次,根据市场需求,培养技术工人,促使低层次劳动力向高素质技术工人发展。第三,向农民进行技术输血。要全面实施“阳光工程”,各级财政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适当安排专项资金,列入预算,对农民的补贴要到位。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职格鉴定,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充分利用现有的职业学校、社会培训机构,以及采取科技下乡等方式,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层次。职业培训不仅要符合农业发展需要,也要符合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
4、拓展劳务经济发展空间,千方百计壮大转移就业载体。一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围绕农村资源的综合开发,依托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开发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大力发展农副产品资源加工业等,达到既发展经济,又扩大就业的目的。二是大力发乡镇企业,特别是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一直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村人口就业、增加农民劳务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要把加快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作为转移劳动力就业的一个方向,对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并与小城镇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向小城镇集中,并择优汰劣,使之规模化、优质化。三是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践证明,农村小城镇是农村二、三产业规模经营的基地,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从事劳务的主要吸纳地,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不仅可以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水平,而且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从而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就近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目前农村小城镇水平还比较低,应着力抓好一批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小城镇规划和建设,形成以县城为中心、建制镇为骨架、乡镇政府所在地的集镇为基础的农村小城镇网络。在建设上走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出资,国家投资与民间投资相结合的路子。在指导思想上立足产业支撑、功能配套,以发展经济、完善功能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和劳务经济的发展为基本目标。
Tag:经验交流,经验交流材料,学习经验交流,总结报告 - 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