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学看123范文中心总结报告教育教学敢于惩罚善于惩罚──班级管理的一点思考» 正文

敢于惩罚善于惩罚──班级管理的一点思考

[10-15 15:41:44]   来源:http://www.xxk123.com  教育教学   阅读:8561

导读:受“坚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的理论禁锢,谈“罚”色变,始终将教育的注意力集中在“正面教育”的偏狭区域,教育工作走上了步履维艰的“独木桥”,陷入了软弱单一,无为低效的困境之中。本文拟从惩罚教育的现状反思,惩罚功能,惩罚的操作方式和操作规范四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一追究造成惩罚教育“滑坡”的原因,大约有三。第一,舆论导向的偏异。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正面教育,宣传看好,研究有加,造成了深重的片面心理积淀和惯性心理倾向,使人们一直倚重于正面教育,而对惩罚教育则贬而抑之、疏而远之、越来越冷落、轻贱、淡弃。这种单一的教育格局和宣传偏异,人为地设置了樊篱、捆缚了自我手脚,大大地削弱了教育的整体功能,把教育工作逼上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片面狭窄的形而上学轨道。第二,心理认知的迷误。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惩罚的目的和作用,他们以否定的心理偏执看待惩罚,贬低惩罚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认定它是不道德的教育形式。总以为惩罚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或是产生忧郁自卑,“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态。还有一些人,常常把惩罚看成是“体罚”的代名词。所以在惩罚的运用上总是思之

敢于惩罚善于惩罚──班级管理的一点思考,标签:教育教学论文,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http://www.xxk123.com

受“坚持以正面引导、说服教育为主”的理论禁锢,谈“罚”色变,始终将教育的注意力集中在“正面教育”的偏狭区域,教育工作走上了步履维艰的“独木桥”,陷入了软弱单一,无为低效的困境之中。本文拟从惩罚
教育的现状反思,惩罚功能,惩罚的操作方式和操作规范四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

追究造成惩罚教育“滑坡”的原因,大

约有三。
第一,舆论导向的偏异。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正面教育,宣传看好,研究有加,造成了深重的片面心
理积淀和惯性心理倾向,使人们一直倚重于正面教育,而对惩罚教育则贬而抑之、疏而远之、越来越冷落、轻
贱、淡弃。这种单一的教育格局和宣传偏异,人为地设置了樊篱、捆缚了自我手脚,大大地削弱了教育的整体
功能,把教育工作逼上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片面狭窄的形而上学轨道。
第二,心理认知的迷误。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惩罚的目的和作用,他们以否定的心理偏执看待惩罚,贬低
惩罚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性,认定它是不道德的教育形式。总以为惩罚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引发他们的逆反
心理和对抗情绪,或是产生忧郁自卑,“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心态。还有一些人,常常把惩罚看成是“体罚”
的代名词。所以在惩罚的运用上总是思之又思,慎之又慎,生怕背上体罚学生的罪名,陷泥淖而污师德,惹是
非而得其咎。惩罚成了人们流短飞长的是非话题和教育管理难以通过的“瓶颈”。
第三,实践效果的困扰。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也有不少教师大胆地使用了惩罚,惜乎,效果不佳。或顶牛
冲撞,正面“引爆”;或阳奉阴违,暗中抵拒;或麻木不仁,无动于衷;或自暴自弃,沮丧颓放……负面效应
的多方面反馈深深地困扰着广大教师,使他们困惑张惶欲施无计。只好始罚之,而终弃之。教育者对惩罚的失
败运用就这样一次次祸及惩罚本身,教育工作陷入了更深的认识盲点和行为误区。悲哉?哀哉?没有人研究总
结、深入探求,没有人力排众议、改革创新,没有人著书立说、填补空白,惩罚教育在因噎废食的消极退缩中,日趋式微,焉有善终。
失去一翼的残缺的教育难以搏击辽阔的思想领空,断裂的教育空档也难以凝聚整体教育的强大合力,它影
响着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育,带来了诸多不良后果。
1、心理承受能力的弱化。惩罚与说服教育的此消彼长,长期盛行,使学生形成了一种接受心理定势。即只
能听顺耳的表扬话,温雅的规劝话,正面的鼓励话,而一旦输入批评信息,采用惩罚手段,就会产生强大抗体
,引发回避、沉默、戒备、敌视等一系列行为反馈。惩罚教育的迷失与萎缩,使得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日渐荏
弱,他们不仅接受不了失败、挫折、打击、困厄的强烈震荡,即便是善意的处罚,逆耳的忠言,微不足道的行
为杵逆,也本能拒斥,全力抵触。他们太脆弱了!“温良恭俭让”的教育方式宠坏了他们,他们迫切需要增补
精神钙质,才能适应生存需要,面对未来人生。
2、不良行为习惯的膨胀。不少教师出于善心爱意,总是慈母般地呵护学生,设想周至,关怀入微,生怕他
们磕了碰了,有所闪失,学生成了“花瓶”。这种过分保护学生的意识使得他们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也变得谨小
慎微、顾虑重重,唯恐伤害了学生(尤其是好学生),于是,对优点长处总是大加褒奖、肯定有加,对缺点错
误(尤其是小错)则常不置可否,掉以轻心。不知并非所有学生都能慎独敏悟,正确评价、审视、检点自己的
言行。思想上的放松导致了管理失控,使得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潜滋增长,膨胀起来。一旦酿出某某三好学生
、优秀学生干部沦为扒手、罪犯之类的丑闻,我们就只有瞠目震惊,强咽苦果了。很显然,“激变论”是不可
能的。如果当初我们一经觉察就对学生的错误言行亮出“黄牌”,实施正确引导,而不是姑息、迁就、放任,
无原则地宽恕怜惜,又怎么能走到这一步呢?

为了正确客观地认识惩罚的实质和效用,增强操作的主动性、自觉性,我们有必要对惩罚的教育功能作一个粗略的理性描述。
1、劝善。惩罚是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否定评价。但惩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惩罚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向善
。即“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尽管惩罚对个体行为倾向不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但它却提供了行为方向和向目
标进展的信息,它要求增加行为的变异性以避免再度受到惩罚。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排除改变不良倾向,选择并
保持良好倾向,择善而从。并在长期反复的实践中,将正确的行为固着定型,同化到自己的性格和人格中去,

[1] [2] [3]  下一页


Tag:教育教学教育教学论文,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总结报告 - 教育教学

Copyright 学学看123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