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联东欧国家执政党丧权亡党的惨重教训警示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我国的体制曾和苏联东欧国家出自同一模式,其丧权亡党的惨重教训是我们必须反复思考、深刻记取的。苏联东欧国家共产党
www.xxk123.com
(www.xxk123.com)当年夺取了政权,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中苏联还成为可以同美国一比高低的超级大国,但却相继丧权亡党,尽管情况不一样,原因很复杂,归根结底还在于违背了执政规律。一是由于急于求成,急于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搞"左"的政策,而且自以为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容不得不同意见,在维护社会主义的旗号下对不同意见、不同政见者进
行批判、斗争、大清洗,把广大群众推倒自己的对立面,造成大批冤案,伤害了一大批干部和群众。党群、干群关系不正常还表现在缺乏对执政党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政治建设不是朝着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方向进行,从而形成了一个从生活到价值观都同人民大众格格不入的官僚阶层,是执政党一步步离开了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二是民主集中制实际变成了极端集中制,使得执政主体活力和战斗力丧失。党内权力体系倒置,党内不同意见缺乏表达的机制,不同意见的少数人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保护,形成个人专权和个人崇拜,党内民主遭到了严重的削弱和破坏。党员在党内只是一个服从上级的螺丝钉,失去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所以当戈尔巴乔夫宣布苏共中央停止活动,即宣布党解散时,苏共全党1800万党员竟然是沉默以对,无动于衷。三是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和形式主义的方法对待马克思主义和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使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丧失。理论长期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同时对整个意识形态领域搞文化统治主义,贴政治标签,领袖裁定一切,造成万马齐喑的局面。剧变中文化管理一松动,各种思潮就如洪水泛滥,面对混乱,长期搞唯书唯上,无力回答实践中重大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只能败下阵来,丢了阵地,散了队伍。认真总结吸取这些反面的经验和惨重的教训,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可以使我们有效避免步人后尘,重蹈复撤。必须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各种风险考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搞好党的建设。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增强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紧密联系治县理政的实践,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各级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
(一)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不断巩固执政的思想基础
1、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的组织和广大党员,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理论武装至关重要,同是执政党的越共和古共就分别把胡志明思想、何塞马蒂思想与马列主义并列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提出了以坚持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原则"(古巴)、"五项原则"(越南),这对我们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我们要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思维水平。不断把学习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向深入,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重点抓好全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带动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组织、班子和个人。围绕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抓好干部培训工作。建设和落实领导干部的学习和激励机制。在全县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进一步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纲领和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执政的纲领、理念,也是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执政规律,必须在思想上进一步确立,在行动上进一步落实。要更好地实践和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县的第一要务。一是要认真谋划**的发展,努力加快**的发展。**是国家级贫困县,目前的主要问题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脱贫致富与经济落后、群众收入增长缓慢之间的突出矛盾。只有加快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巩固执政的基础和地位。二是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数量的增长,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就谈不上发展。就连朝共这样一直把改造人的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执政党,也认识到经济发展在国家建设中的决定性作用,近年来,他们的领袖金正日提出"没有比抓经济更重要的工作了",并开始在经济方面作了一些政策调整,这应该促使我们进一步增强加快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围绕绿色经济强县、生态文化旅游强县、能源化工建筑建材大县三大目标,繁荣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力抓好一批大的建设项目,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积极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同时注重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