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坚持抓监督,建立有效约束机制。卫生系统行业作风如何,主要是看社会评价怎样。因此在行风建设中,我们十分注重强化社会监督,虚心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今年以来,县卫生局从有关部门聘请了10名政风行风监督员,各医疗卫生单位共聘请行
风监督员71名。共召开行评代表、行风监督员座谈会11场次,主动征求意见。同时,在县直部门、乡镇、部分村、部分就诊病人及家属中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征求意见工作。共发征求意见表230多份,征求意见和建议26条。为了强化外部监督,我们还建立了举报投诉制度,公布了举报电话、电子邮箱。
(三)强化整改,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行风建设取得成效。针对征求的意见和群众反映的问题,我们坚持在整改上下功夫。比如针对有的同志提出要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县卫生局多方筹资建立“卫生人才基金”,招聘了17名医学院毕业生充实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又比如,有的同志提出要加强合作医疗政策宣传,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在电视台开辟了“卫生与健康”栏目,制作了新合专题片。再比如,某病人举报某医疗单位一医生开大额处方,县卫生局责成该医疗单位及时进行了查处,对这名医生给予了待岗3个月的处罚。
抓政风行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推进各项工作发展。卫生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实际,结合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重大问题来开展,真正解决几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实效,也才能够让人民群众感受到行评带来的变化。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以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工作为抓手,抓行风建设,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一)就诊患者人均医药费用大幅下降,人民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在行评中,我们始终把解决看病贵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抓,县卫生局与各医疗机构签订了控制医药费的责任状,加大了监管的力度,对住院病人病历、处方每月进行评审通报,较好地解决了乱用药、乱检查、大处方等问题。今年以来,全县医疗机构门诊人次、住院人次平均医疗费用比去年同期下降20,在全市属于最低水平。
(二)改革和规范了药品采购管理,药品价格大幅下降,就诊患者得到实惠。今年,县卫生局推进乡村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在县监察局、物价局、药监局等单位的支持下,通过询价采购的方式,从省内15家药品经营企业中确定了信誉好、实力强、价格低廉的5家企业作为全县乡村医疗机构药品供货单位。通过竞价采购后,药品价格在原来的基础上下降26.2,有的品种下降达80,预计全年让利于民达130万元,实行了“三统一”,即全县乡村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价统一、销售价统一、药品价格公示统一,实现了就诊患者在乡村任何医疗机构可吃上价格低廉安全有效的放心药,让群众得到了实惠。上半年,由于药价大幅度下降,全县乡镇医疗机构药品收入比去年同期减少89万元,这意味着集中询价采购让利于民实际金额为89万元。
(三)下大力实施和管理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使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有所缓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惠民工程,只有把这项工程实施好,管理好,农民才能真正得到实惠。今年以来,我们坚持下大力抓这项工作,收到了实效。截止7月,全县共有24540人获得合作医疗基金补偿,补偿额达146万元,其中获得15000元补偿的1人;5000~10000元2人;3000~5000元的16人;1000~3000元的249人;1000元以下的1643人。住院病人人平补偿537元,住院费用补偿率达28.93,高于全省27个试点县市平均水平。
(四)“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得到强化,推出了一系列便民、利民、惠民措施,缓解看病难的问题。通过抓行风建设,广大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得到提升,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得到改善。许多医疗机构延长工作时间,方便病人就诊。县妇保院及各乡镇卫生院对孕产妇住院分娩实行免费待产、限价收费,并发给农村孕妇人平150元的住院分娩补助,为贫困孕产妇减免费用;在采花乡启动宫颈癌早诊早治项目,免费为3500名30~59岁适龄妇女开展宫颈癌及妇科病检查诊断。投放20万元资金,在采花、付家堰、牛庄三乡地氟病区,实施改炉降氟1000个农户。县人民医院把门诊大厅的咨询台改为导医台,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为就诊患者提供方便;病区开展整体护理,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住院病人服务调查满意率高达99.8%,无收病人红包和接受病人宴请现象;并利用双休日组织医疗队员克服晕车的困难,到付家堰左泉洞等村开展巡回医疗,送医送药下乡,免检查费达万元,发放健康教育处方3000余份。强化了村卫生室的建设,县卫生局同乡镇卫生院院长签订了“示范村村卫生室建设”的责任状,现已建成了规范、高标准的白岩坪、汉马池、升子坪、石良司村等四个示范村中心卫生室,85家低标准的甲级村卫生室,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的目标;加强了乡村医生的医务培训力度,今年,对全县乡村医生免费业务培训1次,培训率达100%,参加全省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60多人,使乡村医生的医疗服务技术得到了提高,基本解决了“小病不出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