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精心谋划布局,突出规模经营。静宁县县长陈铎说:“通过多年来发展苹果产业,最大的体会就是一个产业的提升靠的是规模效应,没有规模就谈不上产业
,小规模小效应,大规模大效应。”也正是认准了这一“制胜法宝”,静宁县在苹果产业发展中,突出规模经营,精心谋划布局,在做好论证和调研的基础上,整村整乡的扩大面积。,农业部将静宁县划定为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后,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全力加快苹果产业面积扩张,每年以5万亩速度大上苹果。以来,甚至每年以10万亩的速度扩张。静宁的目标是,到20xx年,实现适宜区全覆盖,全县果园总面积达到80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达到2亩左右,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到3000元,龙头企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20%,建成全国优质果品大县、全国果品出口创汇基地。
(三)依靠科技支撑,主攻质量效益。苹果产业在上规模的同时,静宁县坚持以提质增效为核心,做到了“三个突出”,即突出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突出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应用,突出广大果农的技术培训,在精管理、细服务上做文章、求效益,有力地提升了果业生产效益。坚持把果树栽植与技术推广、农民培训同步走,现在每家果农都至少有1名技术人员。“一年定杆、两年重剪、三年拉枝、四年挂果、五年丰产”的幼树早果丰产栽培技术和“树形改良、测土配方、均衡施肥、保肥节水、综合防治、单果管理”等挂果园提质增效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果园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盛果期果园最高亩产达1.2万斤,商品果达到95%,优果率达到60%,亩收入可达3万元。静宁县瞄准国际高端市场,全面加强产品和基地认证,先后建成30万亩绿色果品、3000亩良好农业规范(gap)和3.8万亩出口基地,基地认证面积达到34.1万亩,占全县果园总面积的49%。与此同时,静宁县积极参加各类重大农产品展览节会,持续加大果品营销力度,使得静宁苹果知名度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不仅畅销国内大中城市,而且走出了国门,先后出口到俄罗斯、东南亚、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成为甘肃省果品直接出口创汇第一县。
(四)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业升级。静宁坚持走“以农业产业化支撑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路子,有效整合各种农业项目,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按照“放水养鱼、藏富于民”的思路,尽最大可能减免各项税费,支持和帮助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带动产业整体优化升级。通过招商引资办龙头、吸引民资办龙头、扶持能人办龙头等方式,不仅有力地延伸了产业链条,加快了地方特色工业发展,而且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逐步形成了具有较强抗风险能力的产业体系。目前,静宁县已建成了通达果汁、常津公司、恒达纸箱等40多家贮藏营销型、包装配套型、加工增值型龙头企业,年贮藏能力达15.8万吨,加工转化能力7万吨;发展各级各类协会组织33个,初步形成了种苗繁育、技术推广、贮藏增值、加工转化紧密衔接,产前、产中、产后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目前,静宁全县一半以上苹果可以就地贮藏,实现了季产年销,确保了高价出售,有效规避了苹果集中上市带来的市场风险。
(五)坚持典型引领,实行干群联动。静宁苹果从起步到现在,走过了20多年艰辛历程,也同样经历了曲折和反复。据治平乡党委书记介绍,1988年全县苹果发展起步时,该乡胡家塬作为全县的示范点,发展的500亩苹果曾经是静宁县的一张名片,让当地群众尝到了甜头,看到了致富的希望。胡家塬发展苹果的成功经验在全乡、全县大面积的推广以后,由于大多数群众认识不够,果树栽了毁、毁了栽,几经反复后才逐步发展壮大起来,这也是静宁县苹果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静宁始终将典型引领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不懈的抓点示范,建成了一大批苹果产业“万亩乡”、“千亩村”和果品收入“万元户”,在反复算账和深入宣传下,“以果兴农”的方针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拥护和支持。目前,全县已建成7个果园化乡镇、60个专业村及一大批示范户,这些典型有力地促进了苹果产业由点上突破向面上拓展的跨越。就在我们考察途中,静宁北部苹果发展缓慢的乡镇用大轿车拉着干部群众也到南部乡镇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在发展苹果产业过程中,静宁各级干部勤学苦练、埋头苦干,深入田间地头,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以良好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与配合。在静宁考察每到一处,无论是县级领导还是乡镇、部门领导,无论是行政干部还是专业人员,向我们作介绍时,都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们在苹果产业建设方面,个个都是行家里手,对苹果生产管理的各项技术都十分娴熟,这足以看出静宁县各级干部在推进苹果产业建设中扎实的工作作风和付出的艰辛努力。有这样一批干部做支撑,有全县群众齐参与,静宁苹果产业能够做大做强可想而知。
Tag:工作报告,工作报告范文,工作报告格式,总结报告 - 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