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有利于促进**供水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供水的实践几乎是一个双赢的结果,它在妥善解决用水问题的同时,也进一步壮大了供水企业自身,促进了我区供水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十几年的区域供水实践中,随着供水区域的不断延伸,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自1990年“西水东调”实施至今,**自来水公司几乎没有停止过自身的扩张性建设,先后实施了二水厂二期工程、应急工程、一水厂技改工程、三水厂一期工程、南片供水工程等多项水厂建设工程,日供水能力从1990年的12.5万吨增加到20xx年底的55万吨,翻了两番,固定资产从4000多万4个多亿,有力地增强了企业实力。而且,在多年的区域供水实践中,制水工艺日趋先进,制供水技术日益成熟,管理不断完善,人才得到锻炼和显现,为区域供水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后劲。
三、从实践积累到理论探索
1、规划建设
区域供水应该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一旦确定实施,在初始阶段做好科学规划十分重要。根据**区域供水的实践经验,一个好的供水规划,不仅有利于指导工程实践,有序开展各区域的供水联网工作,更为直接的效益,就是可以降低实施和运行成本。在规划中,关键是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要科学预测整个规划区域内的各个阶段的水量需求,以合理确定供水设施和管网的中、长期建设规模;二是要依据整个城镇体系的总体发展规划,以及交通、道路、工业园区等专项规划,合理安排不同区域的建设时间。区域供水规划起点一定要高,总体布局要全面到位。特别是总管的设计,要尽可能地考虑长远、放大口径。**因为区域供水实践较早,各阶段之间缺乏系统衔接,规划不够超前,预测不够充分,好些管道才建成投运1、2年,就出现供水不足,造成了大量的后续投资,提高了运行和管理成本。同时,在局部和具体设计中,要尽可能地细致、周全,无论是管线的走向、管材的适用、管径的大小,还是排水阀、控制阀的设置、加压站的地理位置等,都务必具体、详实。实施中,要尽可能地严格按照规划操作,非集体讨论不得修改。要妥善保存好工程建设的各类原始资料,建立专项档案管理,及时补充、完善管网图纸,以利于实现高效管理。在镇一级的进村入户管网建设中,要特别注意设计和施工上的规范操作,严禁用材上的以次充好。**区一些早期建设的镇级管网,因片面追求投资的最低化,管道和施工质量都不能符合建设标准,已经不同程度地导致水质偏差、水损偏高的现象,农民怨言很多,好心办成了坏事。
2、资金运作。
资金是实施区域供水的基础保证。在投资中所占份额最大的是建设资金,一般包括前期的勘察、拆迁、赔偿费用和管材、设备、施工费。**由于是将区域供水作为一项政府工程来抓,因此水厂、中途加压站的建设主要通过财政补贴和企业自筹解决资金来源;管网建设则主要是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筹措资金,由受益乡镇负责前期拆迁、作物赔偿和施工安装等费用,政府负责管材及加压站的建设等费用,供水企业负责勘察、设计、安装等费用。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政府财政补贴较少,最多的是企业贷款、政府贴息。由此而带来的后果是,随着供水区域的不断扩大,供水企业的资金负担将会越来越重,如果不能使整个区域供水的运行保持良性状态,或由政府出台政策加以扶持,很容易使供水企业因不堪资金负荷而步入恶性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将主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支持,区域供水项目的建设融资应面向市场,寻求多元化投资渠道。
3、管理机制
**在区域供水中采用了分级管理,一管到底的模式,具体为在各镇设立水管站,水公司聘请人员对该区域内的供水实施管理,隶属和业务上相对独立。但随着区域供水范围的不断增大,原有的水管站管理模式已日益显现其职能不清、指挥不灵、业务不精、主动性差等弊端,难以适应区域供水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区域供水的管理中,广东东莞市的做法值得借鉴。东莞市区域供水的范围与**区相似,但他们在各镇设立的是营业公司,总公司与各镇营业公司之间是一种近乎于批发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关系,总公司管理范围只到各镇总表,表后完全由营业公司负责管理。这种模式大大简化了供水总公司的管理职能,较好地解决了因供水范围扩大、战线拉长带来的管理困难。同时,由于营业公司的实体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强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
4、计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