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资源型地区,一般是指某一个或某一些自然资源蕴藏相对丰富,其经济活动主要围绕资源的开采与加工展开,且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以资源为主要依托的地区。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资源型地区对推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但与此同时,随着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逐渐开发殆尽,国内外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一些可替代资源的发现,这些区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发展危机,出现了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协调、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其突出表现,一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依赖性强;二是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经济发展受宏观经形势影响较大;三是发展后劲不足;四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环境污染严重等。
资源型地区承担着为国家提供能源供给、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责任。资源型地区如果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严重影响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到这些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世界上的资源型地区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从资源型地区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来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一些共性的途径和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借鉴。可主要归纳为四条:调整经济结构是资源型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转变济发展方式是资源型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改善环境是资源型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扩大开放是资源型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资源型地区走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无论从全局发展看,还是从局部发展看,无论从经济发展看,还是从社会发展看,无论从国际经验看,还是从我国现实看,都非常重要、非常紧迫。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必然性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标准和道路有所不同。工业化是从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国转向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
我国要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提出来的,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一直探索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我国一段时间内所走的基本上是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增长所依靠的主要是物质和人力资源的高投入,造成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落后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这条道路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加快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尝试,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走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来支持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三个转变”,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等方面,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基本途径。
中央把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走经济建设新路子的基本方针,这是我国今后几十年工业化发展的方向,更是我们欠发达地区扩大经济总量,加快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缩短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必然选择。
五、发挥**矿产资源优势,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开发与保护并重、勘探与开发并举的方针,坚持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最大限度地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努力实现工业产品的转型升级,切实推进以矿业深加工为突破口的新型工业化建设。
(一) 加大勘探力度,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支撑
实施矿业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建设首先要以摸清家底、掌握资源为重点,加快矿业勘探步伐。充足的资源保障,是推进矿产品精深加工、实现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前提。
紧抓国家深化阿尔泰山地质找矿和国土资源厅对口帮扶的良好机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机制,加快矿产资源勘探步伐。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地勘单位、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多渠道投入地质勘查的机制。在矿产资源出让收益中按一定的比例提取设立地质勘查基金,促进矿产资源勘查投入的良性循环和矿业的滚动发展。充分发挥基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地质找矿领域,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安排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项目,扩大矿产资源储备,提高矿产资源可供性和保证程度。二是通过政策引导、招商引资,吸引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矿产勘查领域,设立更多商业地勘项目,促进地勘投资多元化。同时,鼓励矿山企业多渠道筹措资金,积极开展外围或深部找矿,寻找最低成本的后备资源。三是明确投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条件和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矿产资源风险性勘查。四是加强地质调查,提高基础地质调查程度。重点在成矿区带、重大地质问题地区开展基础地质调查。五是针对地区地勘单位多,技术力量雄厚的实际,建立完善协调联系机制,加强地质勘探成果信息库建设,实现成果共享,促进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