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基础建设落后
全县仅有1台彩超,6台黑白b超,病床每千人口只拥有1.57张。58个村委会无医疗卫生室。72个村委会无文化活动室。村小危房230间共18400m2。
**县农村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自然条件差,由此导致农田、水利、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落后,进而使贫困人口物质文化生活匮乏。
1、区位不优。**县北与四川省盐边、盐源、木里等三县接壤,西与玉龙县、古城区隔江相望,南与永胜、华坪县相连。全境山高道窄,远离省会市府,无铁路,也无水路,仅有时有泥石流相阻的丽宁、永宁、华宁路与外相通,县乡、乡村路多为过去伐木的林区便道。
2、地形复杂,气候恶劣。绵绵山脉呈网络状连接,岗岭起伏,丛峦叠幛,地理气候特殊。海拔2800—4510米的高寒带,占全县总面积的54.7%,年平均气温小于8.5℃,无霜期少于120天,基本丧失人生存的条件,但目前仍居住着3.5万贫困人口。海拔2100—2800米的中凉带,占全县总面积的26.5%,全年温凉多湿,洪涝、泥石流、冰雹、大雪等灾害频繁发生,中低产田(地)面积大,目前生活着14余万农民群众。海拔1340—2100米的中暖带、低热带,占全县总面积的18.8%,地形狭窄,日照较短,冬春昼夜温差较大,洪涝、干旱、冰雹、大风等灾害较多,耕地较少,目前生活着3余万农民群众。
3、起步较晚,人口素质差。和平解放的1950年以前,山区以彝族为主是奴隶制社会,坝区、半山区主要是汉族、摩梭人为封建领主制社会,金沙江边以傈僳族为主是原始社会,多种社会并存,多种民族聚居,各民族发育程度参差不齐。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落后,农村文盲、半文盲劳力占总劳力的67%,农民思想观念陈旧,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严重不足。
4、政策因素。天然林禁伐前,**是一个林业经济县,靠山养坝,靠林养农,天然林的禁伐,使林业产值年减少2100万元,并联带其它产业滑坡,地方财政收入年减少800万元。1956年自治县成立时各种社会形态直接过渡为社会主义社会,一夜间跨越了上千年历史,而民族地区扶持政策和扶持力度却等同于较发达地区,由此导致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这是贫困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三、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虽然我们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但目前农村贫困现象仍然十分突出,与解决温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扶贫开发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扶贫资金投入不足
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的重点扶持村建设投入每村只有15万元,我县村民小组居住分散,项目工程量大,资金严重短缺,部分村民无法覆盖到项目,需要提高扶持标准,真正做到扶贫到村、到户。同时,目前还有780个贫困村民小组未实施整村推进建设项目,农民群众要求尽快实施的呼声很高,急需列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计划。
(二)易地搬迁任务异常艰巨
我县至今还有3.5万人居住在已丧失最基本生存条件的地方,他们的生产生活十分艰难,急需易地搬迁。
(三)特困户危房、黄板房改造尚未实施
现有5600户贫困农民居住黄板房,16400户贫困农民居住危房,他们无安居,更谈不上乐业,实施危房、横板房改造已成燃眉之急。
(四)产业扶贫力度不大
农村产业是农民稳定持续解决温饱的基础,是农村发展的基础。近五年来**实施了三年产业扶贫项目,但规模不大,在这有1147个村民小组且又以种养业为主的农村解决发展问题,唯有实施连片规模产业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应尽快把3万亩洋芋、3万亩苦荞、2万亩白芸豆、1万亩花椒、4万亩优质苹果、1万亩核桃、1万亩青梅、5万只黑头山羊项目列为产业扶贫项目实施计划。
(五)有待加强农村种养加科技培训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是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的有效举措。**县现有农村劳力12.7万人,农村文盲、半文盲劳力达8.5万人,实行集约经营困难较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培训农村掌握1-2项适用技术的新型农民,以适应农村扶贫开发需要。
(六)尚未启动“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
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解决农村小产业资金短缺,帮助农户增收,推动贫困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财政扶贫资金运行形式。我县20xx年度计划启动30个“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由于组织机构没有建立健全,渠道没有疏通,到目前仍然没有落实。下一步,应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协调好部门之间的协作联系,尽早启动“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让广大贫困农户尽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