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严格调控,使农村用地紧缺,造成村庄整治用地指标难以解决,大部分整治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文化设施等建设项目无法启动,并且旧村改造政策迟迟未出台,影响一些地方旧村改造的积极性。( 2 )规划制约。目前,在全区 433 个行政村中,虽然有一部分村庄曾做过村庄规划,但未予以实施,乱搭乱建乱占现象随处可见。大部分村庄历史上从未做过规划,仍属规划空白点。村民对规划意识比较淡薄,一说到新农村建设,就想着要盖新房,使得村庄建设的定位、基本功能、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难以得到明确。( 3 )财力制约。**区村庄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村庄经济发展缓慢,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资金筹措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新农村建设,并且政府财政投入也不足,扶持力度不大,在公共基础设施上历史欠债较多, 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了很大的阻力。( 4 )思想制约。对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些基层干部还存在等待、观望、应付的思想,工作只停留在会议上,对本地的新农村建设还没有一个整体的考虑,把新农村建设视为短期工作目标,缺乏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
2 对策措施
2.1 加强规划建设引导力度
2.1.1 、规划方面
( 1 )统筹城乡建设规划
统筹考虑城乡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布局,尽快实现**全区 668 平方公里规划全覆盖。树立片区发展的规划理念,按照产业发展合理划分区域功能,形成中部城区、东部齐文化旅游区、西部工业区、北部高效农业区、南部自然生态区“一城四片区”协调发展的大格局。
( 2 )制定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全面完成全区村庄布点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各乡镇、街道办编制完成镇、村建设规划。
村庄规划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科学规划村内居住、供水、排水、通讯、交通、防灾、供电等基础设施。充分考虑不同行政村的自然禀赋、发展水平、风俗习惯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选择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城郊区农村要立足城乡产业的对接,可建设城郊社区型新农村;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进村庄整合和人口聚集,建设社区聚集型新农村;村级集体组织经济较强的村可建设村企合一型新农村;山区农村要发挥生态优势,积极建设生态环保型新农村。统一安排编制村庄规划,组织力量设计多种类型、美观大方、经济实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图样供农民无偿使用。依据国家发布的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的指导性目录,合理确定国家村庄整治的具体项目。
( 3 )全面抓好典型示范,树立新农村样板
为了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区、乡镇、村都应建立示范样板。对示范村注意人、财、物的适当倾斜,更主要是认真帮助规划,及时指导实施,协调各类矛盾,建立各种机制。示范村要在村庄建设、经济收入水平、农村文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作为农村全面小康的表率。
2.1.2 建设方面
( 1 )村庄旧村改造方法及土地整合措施
村庄旧村改造宜采用市场化手段来运作,有效集中处置闲置宅基地。对于分布在城镇郊区和集体经济较雄厚的村庄,采取集体出资或村民自愿筹资,统一购买旧房拆除的方式集中宅基地,统一投入基础设施,统一安排地基,统一建设。对于偏远且经济实力较差的村庄,采取政府补贴、村民出力的方式统一规划、逐步改变村民居住条件。对于经旧村改造整治后的富余土地,必须在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确立农村土地收益归农民以及合理用地、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原则下,进行土地资源整合。在村庄迁移新建和旧村改扩建的过程中,可采用 “土地置换”的措施来实现这个目标。即把现有农业用地征用为建设用地来进行村庄改造整治,而把经村庄改造整治后留下的闲置建设用地,通过复耕和复垦等措施退还为农业用地,以满足国家保护耕地、保证粮食安全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对于整合后的农村土地资源,需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规范土地流转,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维护社会稳定。
( 2 )村庄基础设施改造措施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在村镇建设过程中,规划应先行,统筹安排村镇各项建设,建立合理的村镇体系,形成合理的村镇布局和产业布局。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按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积极引导农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发展带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高水平地科学谋划城乡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建设等布局和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