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下基层、调查研究、讲求实效、多办实事,在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水平上再有新提高。
一是优化服务措施。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和党员奉献日活动,按照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7天,每名干部走访农牧民家庭不少于10户,帮助解决1-2件难题的要求,深入开展以“进基层、送服务、帮民富、解民忧、促发展”为主题的“三同”集中月活动,实实在在地为农牧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坚持开展“最佳搭档”、“和谐科室”、“基层满意干部”评选等人文关怀活动,以科学发展观理论提出的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要求,制定组工干部行为准则和评选标准,真正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模范部门。
二是改进工作作风。对全县重点打造的党建工作先进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特色产业发展重点村、集中整治转化村等10个特色村队,采取组工干部联建模式,搭建组工干部与基层村队党支部互动交流平台,从自身做起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注重发挥20名组织工作义务监督员和组工网站在加强部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按照党员干部代表、乡镇(机关)党委、基层组织干事、部风监督员、村队(社区)党支部书记代表等五个层次,通过座谈走访、问卷调查、网上评议、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开展抽样调查,不断扩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
(二)增强开拓创新意识、解决基层党建薄弱环节问题,在夯实服务科学发展的组织基础上再有新机制。
一是创新品牌战略。发挥好组织工作实践创新理论研究小组的作用,组建相关工作的专家顾问团,建立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城乡党建一体化、中学生业余党校“12345”工作法等重点理论成果转化激励机制,采取定期座谈、试点推行的方式,转化和推广理论成果。深入实施“金点子”工程,巩固和扩大近年来组织工作的创新成果。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信息资源优势,突出电教基础网点优势,建立“组工干部教育片库”,在部内和各党(工)委广泛开展争做“宽眼界、宽思路、宽胸襟”的组工干部活动,推动组织工作“品牌”战略深入实施。
二是制定根本长远措施。结合开展的编外村官活动,利用党政正职回出生地,成长地,工作地开展帮扶活动的机会,通过加强学习,带强班子,理清思路,解决问题,使基层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使农村经济社会走上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加强对农村党员的再学习、再教育,使其掌握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高效农业、循环经济的本领,与此同时大力吸收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大学生村官入党,发展壮大党员队伍,使农牧民党员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力军,引领农牧民致富。以州县乡开展的火种计划和打造十个特色村队活动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突破口,集思广益,使村队集体经济不断壮大,使村队为民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不断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
(三)加强干部法规宣传、增强工作透明度、延伸监督网络,在完善选人用人公信度体系建设上再有新突破。
一是加大干部法规宣传力度。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认真组织学习《干部任用条例》、《公开选拔暂行规定》、《竞争上岗暂行规定》,采取夜校办班、理论测试、固定宣传周等方式,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不断树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的共识,推动干部选拔任用、干部教育管理工作健康开展。对党政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监督管理办法、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等方面,加大对外宣传、媒体宣传和网络宣传力度。
二是延伸干部监督触角。利用因特网无区域限制、方便快捷、举报人隐蔽性强等优势,积极探索干部网上监督形式,运用组工网站干部监督举报信箱、举报电话和网上部长信箱,疏通群众向上监督的信息反馈渠道。从离退休老干部、“两代表一委员”、涉法涉诉部门中聘请干部义务监督员,明确义务监督员权利,通过定期召开联系会议,深入乡镇、部门调研走访的方式,广泛了解干部生活圈、社交圈及八小时以外的情况,对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的监督、易发生问题环节的监督、社会交往的监督、业余生活的监督,收集多方面的信息,为干部队伍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四)提高组工干部素质、健全管理机制、推进效能建设,在打造模范部门和过硬队伍上再有新举措。
一是广泛开展“假如我是组织部长”练兵活动,拓展技能障碍处理、业务问题答疑、工作情景模拟、复杂事件处理等“大比武”活动范围,加大组工干部轮岗交流和“一线锻炼”力度,提高组工干部实践能力。全面推行网上“菜单式”选学措施和组工干部论坛制度,不断研究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党员教育管理、远程教育管理等新型政策法规,扎实掌握科室自身业务知识,不断提高组工干部自身业务水平。通过邀请精通农村政策的涉农部门专家、有丰富阅历的乡镇党委书记、法检部门业务骨干现场讲学,为组工干部修科学技术课、工作艺术课、法律廉政课,抓好组工干部政治业务理论和广泛的知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