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四,总务处抓校园文化育人环境的创设。几年来,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上下工夫。在校园内,匠心独具地设计每一处“道德”教育点:校舍、教室、图书 www.xxk123.com (www.xxk123.com)馆、实验楼、办公楼井然有序;草地、花圃、石凳、错落其间;“天道酬勤、志存高远、温故知新、明理、慎独、知行、足下起”等名言警句随处可见。这种隐性教育的方式,不仅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时时影响着学生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对教育者本身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职业道德再教育,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
(二)“传美”教
育与心理教育结合
所谓的心理教育,就是为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工作。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劳五育共同构成一个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辨证统一的关系。将传美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传美教育效果。
1、注重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分析,确保传统美德教育的有的放矢。青少年时期的青少年可塑性大,最突出的特点是“向成熟发展”,因而向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依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选择主题、确定目标,分层递进,因材施教。如:对高一新生注重尊师敬长的伦理道德的教育,而对高二、高三学生,围绕爱国爱家的主题,激励学生自觉以天下为己任,求索攻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样即保证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有序、合理,也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步骤地熔铸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中。
3、重视心理咨询与教育成效的关系,变“堵”为“导”,加强对学生前途理想、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为此,学校专门专门开辟了“心理咨询交谈室”,配备专职的心理辅导员。从而,开辟学校传统美德教育的新途径。
(三)“传美”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
学校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课堂教学的学科渗透,即通过各科教学把传统美德教育内容渗透给学生的教育方法,把观念的更新具体化,促进传统美德教育与教学的结合。
1、 遵循现代教学原则,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为引导学生树立传统美德意识,在教学中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学生道德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选择适当的学科德育切入点,以直接渗透、间接渗透或重点渗透、随机渗透等方式,达到传统美德教育学科渗透“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以多媒体电教为导体,优化教学方法
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不能仅仅把学生看作是盛知识的“容器”,而应把他们看作是正在成长过程中的活生生的人,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为此,我校先后组织全校教师进行学习课件制作及电教多媒体优质课竞赛等活动。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法,不仅增加了课堂容量,扩大了学生视野,大大丰富了思想教育的内容,而且“道德”教育的形式更生动、具体,充分体现了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结合,为学生喜闻乐见。
(四)“传美”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的结合,改革班会课模式
我国中学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通常都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完成教育与教学任务的骨干和得力助手。因此,学校“传美”教育在方法和形式上,应选择好载体,立足于班级,发挥班主任在教育中的优势。
在具体做法上,我校首先以“学”、“看”、“听”、“讲”四途径,着重从感知上探索传统美德教育的模式。
1、学:作为教育者,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自觉学习,不断完善人格的过程;作为教育者,通过正面、规范、递进的传美教育课、主题班会课等途径,学知明理导行;再者,就是所“学”内容也应富有时代气息。如《时代的楷模——李向群的故事》《永远的小平》《敬老养老故事》、《诚信故事》就是当前“道德”教育的好教材。
2、看:眼睛是人类认知世界的窗户。有选择地以当代杰出人物为切入点,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去看,去感知,有利于推进学校“道德”教育进程。”、“百年恩来”、“邓小平”、“背起父亲上学”等优秀影视片,使学生心灵得到了一次次的净化。
3、听:即听报告、听讲座。如:人与自然、鸟类与环境、中华民族礼仪等专题讲座,“师德标兵”报告会、校法制教育课、“服刑人员现身说法教育”专场法制报告会等。
4、讲:就是借助辩论会、演讲会,经验交流会、师生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以切身经历和体会,感知美德的魅力,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道德”教育与学校团队工作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