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强正面引导,实施科学规划。按照推进“三个集中”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全面制定完善我市农业产业规划,围绕全市优质米、竹木、肉禽、油茶、果蔬等优势产业,引导业主按规划开展土地规模经营。如在城市近郊区,着力推进以都市生态观光农业为主的土地规模经营;在中远郊平原地区,着力推进以优质粮油、蔬菜、花卉苗木等产业为主的土地规模经营;在中远郊丘陵和山区,着力推进优质水果、蔬菜、茶叶、旱粮、中药材和竹木、水产等产业为主的规模经营。各乡镇、村的土地流转要突出围绕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农业等抓好布局。106国道和主要公路沿线的农业走廊和特色种植基地、休闲农业观光园、科技示范园和“一村一品”专业村等应作为土地流转的重点,努力形成“村为点、镇为线、县为面”的土地流转新格局。
3、致力培植典型,发挥示范效应。“一个典型破道题,一批典型活全局”。要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流转试点,培典型、抓亮点。近年来,我市涌现了如攸县网岭镇北坪村金岭农民经济合作社、攸县种粮公司、新市种粮大户付和平、醴陵保丰公司、炎陵星光蔬菜公司等一批农村土地流转典型。一方面,要加大对这些典型的宣传和推介力度。特别是对一些好的经营模式,如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模式,可借鉴外地好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各县区可选取有条件的乡镇,逐步推广土地股份合作模式。对整村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建立农民股份合作社或农民以土地参股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以村为单位申报,开展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另一方面,要把开展土地流转试点与全市22个新农村综合示范点结合起来,如**县建设的“两江三镇”生态休闲产业示范片,就是与土地流转相互结合的一个很好例证。各县市区都要选择若干个新农村示范点结合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开展试点,以点成片、以片成面,逐步推开。力争到2020年,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到40%以上,农村一家一户生产基本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4、着力产业建设,突出项目支撑。产业项目是推动土地流转实施规模经营的关键。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要以农业产业化为目标,用“市场-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这根链条,拉动农业规模经营。进一步落实产业发展优惠扶持政策,对重点发展的产业集中资金、技术给予重点扶持。通过改造“企业加农户”的传统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由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同创建种养加小区,形成企业建小区,小区带农户的新模式;通过扶持培育唐人神等15家过亿的龙头企业,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全市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规模经营;通过依托龙头企业,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要明确要求15家做大做强型龙头企业都要建立1-2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生产基地;通过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形成连片规模经营,用“订单”的形式把企业与农民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农民面向市场调整结构的问题;通过实施农业招商引资的方式,将耕地、林地和非耕地进行整体包装推介,引进业主集中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现代农业,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区域化生产。
5、加大扶持力度,培育经营主体。鉴于目前农业比较效益仍然偏低,需要在政策导向上积极扶持专业大户、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一是各级政府要出台鼓励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优惠政策。各级财政可设立农村土地流转专项资金,对流转双方实行以奖代补,对流转时间较长、经营规模较大的可加大奖励扶持力度。如对将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给规模经营主体并签订流转合同5年以上的农户给予每亩一定额度的补助;对凡兴办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入股耕地在500亩、林地10000亩的给予一次性奖励等。二是大力支持发展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和综合开发等资金应涵盖到种养大户。金融部门应降低贷款门槛,增加信贷规模,鼓励大户承租土地。三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龙头企业。落实株政办发【20xx】2号精神,从20xx年起市级财政安排专项扶持资金,县市区财政要安排相应扶持资金。支持通过“企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发展土地规模经营;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优先安排流转土地、有就业需求的农民从业。力争到20xx年全市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0家。
6、健全流转市场,创新服务平台。一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机构。在全市各级经管部门设立土地流转管理机构,并赋予相应的管理职权,规范流转管理,特别要稳定完善制度,今年6月底前做好农村土地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让流转主体和客体都吃下“定心丸”。县、乡镇设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级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到年底,力争全市所有的县市区、乡镇100%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二是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有条件的地方可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供需双方提供流转平台,提供合同、法律、竞价、纠纷仲裁、风险保障等服务。三是建立农村流转信息网络。以乡、村、组为单位,全面统计农村土地承包、农村劳动力、土地流转供需情况等信息,健全市、县、乡(镇)、村四级工作服务网络和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打造功能完善的交易平台,逐步实现土地流转信息的网络化管理。真正做到流而有向、流而增效、流而有序、流而无忧,流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