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以布恩亚的一家七代人的孤独生活为主线,以马贡多的兴衰为副线,在现实的基础上掺杂魔幻的笔风向我们展示了近代初期拉丁美洲在殖民统治者登陆后的社会面貌。
马贡多在乌苏拉发现通往文明之路前是一个古老原始而又朴素和睦的社会,尽管文明不发达,但那飞毯、磁铁等吉普赛人带来的不正是像古代社会中人们的神话向往。而在通向文明的路被发现之后,马贡多成了一个刚为人知的闭塞小城镇,正因为如此,在这里的保守党力量才显得不强,从而使马贡多成为革命的摇篮。接着,它便随着奥雷良诺上校的名声而成为一个军事重镇。随后,美国香蕉公司的到来更是使之经济蓬勃发展。最后,便是衰落和被世人永恒的遗忘。
马贡多的这一兴衰过程不正是拉丁美洲的历史缩影吗?传统社会被无意发现后,殖民者带来的不仅是更“文明”的生活方式、社会面貌,更有硝烟滚滚的战场,而后者的目的正是以军事力量为经济开路。
家的衰败也正如人、地方的衰败一样。
第一代人物中的霍塞·阿卡迪奥在具有科学精神的同时有是个地道的空想主义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又显得对所有事都漠不关心,终究半生像死人一样坐在凉棚中,任凭风吹雨打。乌苏拉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一生致力于家庭重振,尽管年青时精力旺盛,赚钱不少,年老时也毫不含糊,但于家庭的重振屡屡失败,且始终无人谅解、关爱,最后过晚的明白家人在心灵上的痛苦,真可谓是天生的劳碌命。
第二代人物中阿卡迪奥是早死的。奥雷良诺是戎马半生而不知所求,最后在实验室中孤独地重复做金金鱼以自慰度过余年。雷蓓卡是名符其实的黑寡妇,大半生自闭在家,与世隔绝。阿玛兰塔无力负担起爱情的重担,手缠黑布,在莫名的愧疚和憎恨中靠织裹尸布度过晚年,成为老剩女。
第四代中的菲南达空有女王的理想、教养,却过着贫妇的生活,也许正是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才会使她下令把家门永远锁上。
第五代人物中梅梅在爱情破灭后,被送往他乡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阿卡迪奥与母亲之间始终进行着虚假的精神交流。
第六代中的奥雷良诺也被囚禁半身。
他们家的这些人以及他们家的其他人若不是早逝,就是孤独终生,甚至早逝的那些人中也有一些脱离不了孤独。然而,每一个孩子(私生子除外)降生时都被赋予希望,甚至,即便你就是他们中的一个,你也不会觉得自己活的孤独,而只有当你作为旁人去观察他们的一生时才会觉得他们是孤独的。他们中的好一些人都试图要打破这种孤独,却均已失败告终;他们中的好一些人都试图重振家族,却往往事与愿违。
作者希望借此著作向我们勾勒出拉丁美洲在近代初期的轮廓,这是无疑的。除此之外,我还觉得作者还想表达出他对世人间缺乏心灵上的交流而感到的失望,不管这是不是由于现代文明的进步而造成;对外来殖民残虐行径的憎恨——阿卡迪奥第二亲眼目睹政府以暴力手段镇压工人的罢工,并把三千多人的尸体扔进大海,事后借助传媒舆论的力量,令真相被误解为某些人的胡言乱语;拉丁美洲原居民一样的对纯朴生活的向往——书开始就写到马贡多不需要外来统治者,最后提到像这样的百年孤独的家族再也不会出现。
除渗透于字里行间的孤独感和作品本身的现实意义外,写作艺术亦是本书的一亮点。魔幻现实主义,在似乎现实的世界中居然出现神话中才出现的飞毯,能吸引所有铁制品的超强磁铁,因近亲结婚而生出的带猪尾巴的孩子,死人的复活,俏姑娘梅台蕾丝的升天······布恩亚的家族的每一代都有人致力于研究墨尔基阿德斯留下的羊皮卷——一部隐藏着他们家族命运的羊皮卷,最终在羊皮卷得以破译的同时,马贡多、布恩亚的家族的命运也到尽头了;倒序的写法······
全书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读起来亦不激动人心,然而能在叙述的同时把人引向更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