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耐着性子看完赵本山那丑陋的《乡村爱情故事》,接着就天天盼着看范伟的《老大的幸福》。本来想老赵老范都是东北风味的二人转特色,没想到看了两集却被那"妥了"给妥了,想搞清楚那傅吉祥是怎样"幸福"的。
老大傅吉祥二十多岁失去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四个弟弟妹妹拉扯大,都到首都北京去工作了,自己则在东北家乡的一个小县城某宾馆当一个足疗员,那日子过得似还快乐。尽管有号称"首席按摩师"的牌头,还有在县城名气不小的自创的快乐操,从他的几年没见面的弟弟妹妹都不知道他是怎样地生活、做什么营生来看,也不会是"祖传"的或是科班出身的,只能是"勤奋努力"加东北人说的"忽悠"的结果。所以那名气也有了不少的水份。尽管如此,还是在快乐地生活着,上班按脚,下班或唱戏说书,或带着一帮老太太舞快乐操,戏唱得不怎么样,还总爱指教别人,快乐操的效果没人深究,道还真有一些人跟着走,不少的人是以一种戏弄的态度常逗着老大,玩玩而已。不过从老大在路上看到一个迷路的病孩子,又是报警又是给孩子弄饭吃,当发现孩子的妈妈可能自杀,又奋不顾身地相救,最后还收留了母子看,老大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在北京做房地产老板的二弟因生意上有些困难,有人指点他是否从给逝去的老人上个坟做起,做些"善事"以化解困难,于是组织弟弟妹妹们回到东北县城。回到小县城的四兄妹,除受到当地一些人超乎寻常的欢迎外,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大哥生活拮据,并迅速形成方案:带大哥到北京过他们那样的幸福生活!
四兄妹在北京真的是幸福生活吗?老二吉安因生意压力而夫妻不睦,父子不亲,靠赌博测定未来,最后到了欲自杀结束自己的困境;老三吉兆因半级职位的升迁而四处求人,全家求人,成天神态萎靡;老四吉星为了活得有面子整天想买大别墅,为了住上大别墅没日没夜的去跑龙套;小五吉平为了追求不用劳动就能衣食无忧的高物质生活,一心要嫁个大款,到头来让自己身心疲惫。
这是现实的写照。在现实中国人的生活中,这样的人太多太多,几乎是全民浮躁,疯狂到了荒唐可笑的地步。那么,老大生活得幸福吗?老大在北京,虽没有生意的困扰,又没有升职的烦恼,也没有生存的压力,更没有高物质生活追求带来的欲求,但老大生活也不能说是幸福的。老大因无力为老二解决两口子的矛盾而心堵,因给老三升迁添乱而后悔,因无法说服老四不要拼命工作而心焦,更为小五舍弃真爱追求虚无而无奈。老大以自己的理解,拼命为他们挽救,日子过得很憋曲,更有甚者,弟弟妹妹们以功利之心度老大的爱,强行撤散老大的爱情,让老大不明就里地放弃,一句话:老大也不幸福!
电视剧到最后,通过老大向那个病孩子的独白,向观众交待老大曾经离婚的理由:自己没有生育能力,不愿连累别人,劝说老婆和自己离婚了。加上背景(弟妹四人由老大养大)以及全剧营造的老大与女主角梅好的感情建立,而后老大在没有什么痛苦的样子在放弃这段感情,意在教育观众:老大的幸福是关爱他人,牺牲自我。
其实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可能都这样,老大幸福的实质应当是简单、知足地生活。正如电视里傅老大唱的"幸福就是毛毛雨……"
我们需要哪些毛毛雨呢?每天看到明媚的阳光,青青的草地,有健全的肢体,能运动,能唱歌,能写字,能有一颗知足感恩的心活着,为了家人孩子充实的工作,钱不在多少,只要能买到快乐,能凭自己的付出为别人做点什么,通过付出去得到别人的爱戴、尊重和喜欢,能让自己的内心因为每天的劳动而换来安宁,能通过思考明白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即便是有天死亡提前来到了,也可以微笑着告别,不觉得遗憾。这便是幸福。
老大在顺城,每天在"首席按摩师"的名份(哪怕是有水份,只要没人揭穿)下,通过付出体力,取得足以维持简单生活的收入,在一帮老太太们的簇拥下扭着似是秧歌的"快乐操",心里装着远方亲人的亲情,上午放心地睡觉,下午和晚上工作,同事喜欢、领导尊重,每餐都能吃上自己喜欢的咸鸭蛋,……这些就是老大的幸福,这些就是老大的"毛毛雨"。
但是我们所处当今的社会氛围差强人意,人们为了房子车子票子和高科技高物质的生活和以及所谓成功而不懈追求着,人们已经无法保持一颗平静的内心来面对自己的白天和夜晚,物质生活丰富之余人的欲壑更加难填,对弱者更加冷漠。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利益化、货币化。人和人的关系更加虚伪,更加缺乏安全感更加自私自利。人更变得自私胆怯萎谢,另一方面则更加贪婪刻薄算计,以及焦虑不安。总之一句话,人们的幸福指数已经越来越低。这是一个整体的时代背景和氛围,作为个体,可能会难以改变,大家都这样了你不这样这本身就是无形的压力。这是一个没有隐士的年代,人们被紧紧的捆绑在物质追求和欲望之中难以自拔。很少有人去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幸福而活着。电视剧描述的老大在顺城应当是一个不似理想的理想状态,也许正是有上述大背景,作者只将顺城的生活一闪而过,不过多地着笔,恐怕也是怕说多了难以自圆其说的原因吧。作者将主要笔墨用在北京的生活,也只是用反衬的方式,巧妙地用"不幸福的状态"映衬"幸福"的顺城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