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揭秘假豆腐真相
现在说人工合成豆腐是‘假豆腐’还没有依据。这是因为在豆制品行业,采用什么原料,使用什么工艺生产出的食品才能叫豆腐,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也就是说,不能断定是李逵,那如何谈得上抓李鬼呢?
豆腐就是先把黄豆磨成豆浆,然后再加上石膏,让它结晶,结晶以后就凝固变成豆腐。有技术含量的就是用卤水点一下。但是,最近,湖北省工商执法人员在查处一个没有营业执照豆腐制作黑窝点时,竟没有发现一粒大豆的踪影,窝点人员是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制作豆腐,执法人员发现大量大豆分离蛋白、食品专用变性淀粉以及白色素等三种材料。
据窝点加工者交代,他们不是用大豆来做豆腐,而是将黄豆分离蛋白、大豆油、变性淀粉、盐、味精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用搅拌机搅拌,然后加入冰块和色素,盛入模具盒后放入蒸柜蒸熟,便制成了豆腐。
黄豆分离蛋白,是以低温脱溶大豆粕为原料生产的一种蛋白类补充品,常应用于饮料、营养食品、发酵食品等食品行业中。变性淀粉,是一种改性过的可食用淀粉,而“白色素”则是一种无毒、无味的白色粉末,常用于食品增白。
这种不用黄豆作为原料的豆腐是不是“假豆腐”?
“现在说人工合成豆腐是‘假豆腐’还没有依据。这是因为在豆制品行业,采用什么原料,使用什么工艺生产出的食品才能叫豆腐,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也就是说,不能断定是李逵,那如何谈得上抓李鬼呢?”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李里特教授告诉《北京科技报》,其实,包括豆腐在内,我国很多农产品由于在规格化、标准化方面的问题,存在许多概念上的混乱,这才造成认识上的误区。例如,由于对“豆腐”定义认识不清,有人竟然把用大米做的凝胶产品称作“大米豆腐”,把袋装鸡蛋羹产品叫做“日本豆腐”,等等。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豆腐的原材料主要是水和黄豆,再加上适量的消泡剂和凝固剂。
传统制作豆腐的工艺是,首先需要对黄豆进行清洗和浸泡,然后再用石磨进行研磨和去渣。接着将产生的豆浆煮沸,同时加入少许的食品级消泡剂。在沸腾之后,就可以加入适量的凝固剂,也就是所说的“点卤”,豆浆就会随之成形。就目前的市场而言,包括嫩豆腐、豆腐干等豆制品,所适用的生产标准都是国家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非发酵类豆制品》国家标准。但是,该标准的适用前提必须是:经制浆工艺制成的豆制品。但是,对于不适用传统原料和传统工艺制作的豆制品是否能够称作豆腐呢?《非发酵类豆制品》国家标准对此并无约束力。
李里特认为,现在有必要对豆腐进行一个严格的定义。消费者有知情权,应该知道自己吃的豆腐和他所了解的豆腐有何不同。用其他原料代替大豆来制作,就应该标明主要原料和制作工艺,在产品名称上也应该区别于豆腐。
中国商业联合会行业发展部标准处副处长李祥波告诉《北京科技报》,人工合成豆腐是我国豆制品行业缺乏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集中体现,也是造成我国豆制品质量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
目前,豆制品行业只有一个豆制品卫生国家标准,但是,单凭卫生标准无法控制豆制品的产品质量。“由于豆制品国家标准的缺失,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和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最为严重的是导致不法商贩有空可钻,严重影响了整个豆制品行业的公信力。”李祥波说。
www.xxk123.com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用于生产豆制品的大豆每年超过400万吨,但由于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进入门槛低,豆制品企业“鱼目混珠”,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的,有一定规模的豆制品生产企业不到60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到10%。
那么,人工合成豆腐究竟算不算豆腐?李里特认为,如果生产者不是以普通豆腐的原料和方法制作出来,而要以豆腐的名义去卖,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消费者就是欺诈。“实际上食用淀粉和分离大豆蛋白合成的豆腐,如果不是变质的,食用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叫豆腐。可以叫一个新的名称,比如仿豆腐。必须注明它是用什么做的。其实,大豆分离蛋白有时候比黄豆还贵。”李里特说。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豆制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吴月芳告诉《北京科技报》,媒体报道的人工合成豆腐不是新鲜事,在我国很多地方早就存在,不能称之为“假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