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硬件安装
1.准备工作:准备梅花螺丝刀一把,将身上的静电放掉(用手摸一下机壳)。
[图一]
2.认识接线端面:见图一(不同的硬盘会略有区别,但图上的3个端口不会缺少),在硬盘的一个侧面有3个端口,其中有四个铜柱的接电源线,有两排共40个引脚的接数据线,剩下的那个端口一般位于中间,是设置跳线用的。
3.跳线的设置:硬盘在出厂时一般都将其默认设置为主盘,跳线连接在“Master”的一侧。如果你的计算机上已经有了一个做主盘的硬盘,现在要连接一个做从盘的硬盘,那么,要将跳线连接在“Slave”的一侧。但这种设置方法并不通用,有的硬盘在做主盘时要连接两个跳线,做从盘时不连接跳线,这要视不同硬盘而定,可以在硬盘的某一面上找到有关跳线的具体设置方法,按照该方法去正确设置跳线。(关于主从硬盘的解释详见后附)
4.连线:硬盘的连线分电源线和数据线两种连接,两者谁先连接并不重要。对于电源线的连接,注意图上电源端口上的小缺口,在电源接头上也有相似缺口,这样便于正确插入。仔细一点,千万别将接头的方向弄反了(有些劣质电源的接头在反向的情况下也可以插入硬盘的电源端口)。硬盘数据线是40线的,与软驱数据线有点相像,但比软驱线的34线宽一些,也分方向,有一端有红色标记,一般将红线的一端插入硬盘数据线插槽上标有“1”的一端,另一端插入主板IDE口上也标记有“1”的那端。数据线插反不要紧,如果开机硬盘不转的话(听不到硬盘自举的响声),多半插反了,将其旋转180度后插入即可。
5.固定:连好线后就可以用螺丝将硬盘固定在机箱上,注意有接线端口的那一个侧面向里,另一头朝向机箱面板。
二、硬盘参数设置
安装了硬盘之后,要在CMOS中设置硬盘参数,包括容量、簇数、扇面等。你可以参照硬盘说明(一般在硬盘的背面有标示)在相应的地方填入,也可以让机器自动为你设置。目前自攒机上用得较多的BIOS只有AWARD和AMI两家公司的产品,其中又以AWARD公司的最为流行,我们就以AWARD的COMS设置为例给大家介绍一下具体操作方法:选择IDE HDD AUTO DETECTIONG项,系统将自动查找所有连上的可识别的硬盘,找到后将显示其识别的参数,并询问你是否正确,你选择了是(“Yes”)或否(“NO”)后,系统将寻找下一个硬盘。查找顺序为:第一主硬盘-第一从硬盘-二主硬盘-二从硬盘。查找完毕之后,所有你确认的信息将自动写入COMS设置中。一般情况下,这样的设置都是正确的,但如果开机无法进入系统,可考虑手动输入。
三、低级格式化
低级格式化(简称“低格”)是对一块盲盘划分磁道和扇区、标注地址信息、设置交叉因子等操作,这个过程进行得相对很慢。由于低格很伤硬盘,所以读者轻易不要对硬盘进行这种操作。新硬盘出厂时就已经进行过低级格式化,并且低格的过程比较简单(傻瓜化操作),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