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音乐表现力直接影响着学生音乐感受力,审美兴趣的培养。首先,我从自身的点滴做起,一方面,上课时注意歌声美、琴声美、语言美、教态美等,让学生从教师身上体会美的想力,从而使学生喜爱教师,进而喜欢上音乐课。另一方面,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音乐创造等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情感的共鸣。
2,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我认为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与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密不可分的。学生通过听觉、感觉准确的音高和节奏,用恰当的力度和速度,才能用自然而美好、真切而饱满的感情把乐曲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
在唱歌教学中,以往最常使用的传统教学方法 “听唱法”,这种方法比较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能较多地练唱歌曲。但是,让学生长时间进行模唱,学生会感到很被动,很枯燥,造成“鹦鹉学舌”,虽然歌曲很快就会唱了,但学生根本没有参与音乐思考,在下次碰到同样的难点时,还是不能独立的解决。在低年级的音乐学习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反复聆听学会音乐,但是到了中高年级,歌曲的处理与表现,尤其是二声部合唱的学习又怎能通过单一的听唱来完成。学生如果掌握和熟记音乐课本上的一些音乐知识和技能,就会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去分析,理解音乐作品。更深入地感受由旋律、节奏、和声、风格等组合而成的音乐美。例:跳音记号的认识及在歌曲中的演唱技巧,让学生认识,使用跳音记号,使歌曲表现的更真实。:“弟兄两 个一样长,一个瘦来一个胖,站在队伍最后面,曲终歌尾它站岗。”学生猜谜回答:“ 它是终止线‖”.我问:“弟兄两个一样长,两双小眼来对望,他们俩个告诉你,回头 再来唱一唱。”因此只要教师的合理引导与鼓励,采用好的教学方法,基本技能的学习学生一样可以达到自觉自愿、愉悦欢快的效果,当然这些都需要平时坚持不泄的训练、累积,我每次上课前都会进行发声模唱、听音等基本训练。
3,认真备教材,备学生
要上好一堂课,课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在设计教学前先反复多唱、多听。找出歌曲的重难点,深入的分析教材。再开始设计教学。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比如我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唱歌曲,那么我进行的发声练习、节奏练习以及聆听歌曲范唱前的提问,目的都为了学唱歌曲。并且聆听歌曲范唱前应该先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有目的去聆听歌曲。教学环节的设计也应该环还相扣,循序渐进,(1)创新性课堂。我认为只要学生热爱思考,就大胆放学生去实践自己的新想法,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有一次,我在讲内蒙古民歌《大雁湖》时,学生觉得歌曲速度太慢了,唱着就快睡着了,想把速度变快。我协助他们实践了想法,于是这节课,学生在感受这首内蒙古民歌的柔美的同时,又体验到了通过变化速度这个音乐元素可以改变歌曲情绪。(2)建构性课堂。这是学生自主的课堂,能使学生产生新认识。在这个课堂上,我们教师也能向自己的学生学习,最终达到师生共同受益。(3)研究性课堂。就是说教师要抛砖引玉,激起学生的探究欲,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生活性课堂。就是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我讲《让幻想展翅飞翔》这一课时,就是用神七的成功来导入课题的。这种导入方式贴近学生生活,又是他们关注的信息,所以课堂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