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学看123学习频道语文教学中学语文试题高一语文试题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综合检测试题参考答案» 正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综合检测试题参考答案

[12-07 21:24:22]   来源:http://www.xxk123.com  高一语文试题   阅读:8594

导读: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综合检测试题参考答案一、(15分,每小题3分)1、C (A嫉jí,B愆qiān,D卓zhuó,载zǎi) 2、C (A栗—粟,B消—销,D和—合)3、D (A间不容发: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机到极点。不是“形容距离小”。B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准则或典范。不能理解为“不值得作为教训”。C炙手可热: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用于人而不用于物。D不易之论:完全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形容论断和意见非常正确。)4、B。(A成分残缺,在“决定”前加上主语“这”。C结构混乱, 删去“应该以……为根本”或“关键在于”。D搭配不当,“每个”不能修饰“人体”,在“人”后加上“的”,同时删去“部”。)5、C (应为“浪漫主义”。)二、(9分,每小题3分)6、A(原文是“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这里以偏概全。)7、B(B 原文是“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就推崇德性”、第三段对中国之道核心的概括(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四海一家、天下太平等),均可以看出,德性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综合检测试题参考答案,标签:语文试题,http://www.xxk123.com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综合检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15分,每小题3分)

1、C (A嫉jí,B愆qiān,D卓zhuó,载zǎi) 

2、C (A栗—粟,B消—销,D和—合)

3、D (A间不容发: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机到极点。不是“形容距离小”。B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准则或典范。不能理解为“不值得作为教训”。C炙手可热: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用于人而不用于物。D不易之论:完全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形容论断和意见非常正确。)

4、B。(A成分残缺,在“决定”前加上主语“这”。C结构混乱, 删去“应该以……为根本”或“关键在于”。D搭配不当,“每个”不能修饰“人体”,在“人”后加上“的”,同时删去“部”。)

5、C (应为“浪漫主义”。)

二、(9分,每小题3分)

6、A(原文是“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这里以偏概全。)

7、B(B 原文是“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就推崇德性”、第三段对中国之道核心的概括(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四海一家、天下太平等),均可以看出,德性是中国文化的核心。A 选项是以偏概全。原文“用筷子……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影响”,表明生活方式对人类的命运是有影响的。C 选项是无中生有。原文中的具体信息为“中国之道……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 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人类和平、平等生活。D选项是以偏概全。原文中的信息是“中国之道……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 “许多”并不代表“全部”。)

8、C(“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的说法过于绝对。)

三、(9分,每小题3分)

9、B (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照明。)

10、C (A表修饰,不译/表目的,“用来”。B表远指,“那”/表人称,“我”。C都表转折,“然而”。D结构助词,“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A (A项中游赏华山后洞是详写,作者对前洞只是作了简单的介绍,并没有详写。)

四、(27分)

12、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错一处扣1分。)

13、⑴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这山麓筑室居住,死后葬在那里。(“舍”、“卒”各1分,语意1分) ⑵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达到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能讥笑他吗?(“至”、“其”各1分,语意1分。)  ⑶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谬”、“名”、“胜道”各1分,语意1分。)

14、⑴“伤”造成强烈的悬念,引领下文(2分),点染一种悲怆的气氛,奠写全文的感情基调(2分)。   ⑵首联和颔联借景抒情(或以乐景写哀情)(1分)。借写春色,春花(1分),表达了作者面对国事危难,无心赏花的忧虑之情(1分)和漂泊异乡、空怀壮志的悲伤的之情(1分)。颈联运用了比喻(1分)。希望朝廷像北极星一样,永不改易(1分),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久远的坚定信念(1分)和对敌人的蔑视(1分)。尾联用典(或借古讽今)(1分),借所见古迹,想起后主宠幸宦官,昏庸亡国的历史教训(1分),并以诸葛亮自喻,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1分)和壮志难酬的愤慨(1分)。

15.⑴无食桑葚/无与士耽 ⑵徘徊于斗牛之间/水光接天  ⑶王羲之  ⑷激流

五、(18分)

16、第一,“囚绿”是指囚系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居室(2分);第二,作者用象征的手法,已赋予了“绿”以生命的意义,“囚绿”就是囚系生命,囚系人(包括作者自己),乃至囚系一个民族(2分)。(意思对即可) 

17、首先,全文围绕“绿”展开故事,铺设线索(1分)。作者叙述了一个“囚绿”的小故事,按照“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的顺序来组织材料(1分)。其次,作者借对“绿”描写和吟唱,委婉地表达了自己不平的人生(1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对自由与美好的追求(1分)。

18、特点:优美而柔弱(1分),执著而坚贞(1分)。例如:“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1分)这句话通过描写,表现了“绿枝条”倔强、坚贞的特点(1分)。(任举一例,说明其中一种性格特点即可。)

[1] [2]  下一页


Tag:高一语文试题语文试题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试题 - 高一语文试题

Copyright 学学看123 All Right Reserved.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