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财政资金体外循环,部门互争财力,侵蚀了财源基础,加剧了经济和财
政发展的双重困难。当前,财政资金体外循环,部门肢解财权、互争财力、侵蚀财源基础的行为依然存在。这种乱施财权、截留财力和扰乱分配秩序的部门分配行为,不仅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公,也加重了社会经济负担,是导致区域财政实际可用财力不足和发展困难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六)各项配套改革不到位,加剧了“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的财政收支矛盾。从财政供养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来看,越是发展困难的区域财政,其财政供养人员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越高。一是行政机构臃肿庞大,吃财政饭的冗员过多,降低了政府行政效率。二是政府财政包揽的事业单位过多,事业单位的社会化改革进程缓慢。绝大部分本应实现社会化经营的“自食其力”的事业单位仍然由财政负担。这势必加重区域财政的支付压力,导致地方财政税收因负担过重而在发展过程中举步维艰。
(七)经济体制关系尚未根本理顺,使地方区域财政不得不被动地负担许多额外支出任务。从当前来看,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仍然很不健全,市场主体行为仍然存在着盈利归自己,责任找政府的现象,使政府不得不被动地承担市场主体应该承担的责任,背上不应背的包袱。如区域财政被迫承担的农村基金会债务垫款,偿还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世界银行贷款垫付和其他借用外资的偿还垫付款。这种现象虽然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却会加重市场主体对政府的责任依赖,不仅不利于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而且会加重区域财政压力,导致其发展困难。
(八)政策性减收增支因素过多,加剧了地方财政税收收支矛盾和区域财政发展困难。由于受近年来市场转型矛盾的影响,我国为了拉动需求和刺激经济增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减收增支的积极财政政策,这些政策虽然从宏观上具有其正确性,但客观上却加重了地方区域财政的发展困难。一是中央出台的企业所得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契税、农业税等减免政策,直接冲减了地方财政税收的实际收入,导致其实际可用财力下降。二是中央出台的增人增支政策,不仅扩大了区域财政供养范围,更增加了财政支出的负担压力。导致某些本来就很困难的县乡财政收支矛盾更加尖锐,呈现为严重的入不敷出局面。
(九)财政支出结构严重错位,既加剧了地方财政税收紧张矛盾,又影响了地方财政税收的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某些地方财政税收虽然陷入困境中,甚至连“吃饭财政”都难以保证其正常运转,但仍然存在着热衷于上项目搞投资现象,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产生了“与民争利”的“排挤效应”,而且财政资金投向一般竞争领域的短、平、快的盈利项目,也导致了财政支出结构严重错位,既违背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发展要求,也是在区域财政困难条件下进一步加剧其运行紧张的重要原因。
(十)财政监督管理不严,资金损失浪费现象严重,导致了地方财政税收发展困难。一些区域财政由于未能建立起财政资金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或者因为财政监督管理流于形式,造成预算安排粗放、财政收支质量不高,人、车、会、话、医等费用增长过快。在区域财政较为困难的条件下,却存在着穷日子当富日子过和各部门支出浪费现象。各种财政资金的损失和浪费又进一步加剧了区域财政运行困难,影响了地方财政税收的健康发展。
三、实现地方财政税收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正确处理地方财政税收与经济的辩证关系,不仅需要牢固树立经济决定地方财政税收,地方财政税收调控经济的思想意识,而且必须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自觉将经济决定地方财政税收、地方财政税收调控经济的辩证关系原理运用于财政工作实践中,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具体来说,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1、必须处理好市场功能与政府财政职能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通过不断健全市场体系和完善市场运行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承担起发挥基础作用的功能。重点在市场干不了和市场干不好的领域发挥政府财政的独特作用。其职责范围应该主要体现在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和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方面。具体到区域财政而言,还必须结合政府的事权分工,明确本级政府的职责范围和职责内容,使政府财政在其职责范围内发挥应有的功能。
2、必须处理好经济体制与政府财政体制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与政府财政间的体制关系,不仅是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也是一种私人经济与公共经济的逻辑关系。这里的私人经济是泛指提供一般竞争性私人产品的经济,公共经济则是提供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自然垄断产品的经济。按照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原则和私人经济与公共经济的逻辑关系构建社会经济与政府财政间的体制关系,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准则,也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从当前和今后发展来看,包括区域财政在内的我国各级政府财政,都必须适应这种体制转变需要,尽快建立起相应的公共财政体系和公共财政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