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必须处理好经济总量与财政分配总量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总量与财政分配总量的关系,实质上是私人经济与公共经济的数量对比关系。实践证明,经济总量与财政分配总量关系所体现的财政规模,是受一定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市场经济的发育完善程度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尽管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着不同的财政规模,但在社会经济条件既定的前提下,财政规模有其客观的数量界限和比例关系,如果超越这种客观标准产生公共经济强行挤占私人经济现象,就会破坏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导致经济衰退。因此,区域财政规模只有保持适量适度,才有利用处理好经济与财政关系,才能促进社会经济健康与财源建设的发展,才能使财政与经济步入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轨道。
4、必须处理好市场运行方式与财政运行机制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选择各级政府的财政调控机制,必须尊重市场的运作方式,必须有利于市场主体间的公平竞争和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区域财政的分析手段、分配工具等的选择与搭配,理财方式和方法的采纳与改进,必须体现公共财政的统一性、公平性、法律性和规范性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为市场主体提供公平、公正、合理的竞争环境,才能在促进市场经济健康的同时,不断完善财政运行机制,实现区域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政府理财制度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政府公共理财的要求,对原有的财政制度依照去粗取精、除旧布新的原则进行改造和完善。从总体上看,我国各级政府的理财制度面临着以下创新任务:
1、财政支出制度的创新。按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发展要求,公共支出制度创新必须有利于规范财政支出行为,必须有利于优化支出结构,必须有利于控制支出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果。一是以拓展范围和延伸链条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政府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采购制度。二是深化事业单位的社会化改革,按照外溢性产业发展要求,变政府包办制度为汲水财政制度。三是按照国有企业有进有退,适时进退的改革要求,实现我国政府投融制度创新,重新定位政府投融资范围。四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模式转换的发展需要,推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创新。五是按照改进补贴方式,控制补贴范围和压缩税式支出规模的要求,推进财政补贴制度和税式支出制度创新。
2、财政收入制度创新。按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发展要求,公共收入制度创新必须有利于规范公共聚财行为,必须有利于提高收入质量,必须有利于整个社会提供公平的收入分配环境。一是按照税费归位的“费改税”制度创新要求,正确处理好税费关系。二是改进税制结构,进一步完善现行税收制度。三是改进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将国有资产收益和变现收入纳入政府实际可用财力,以适应政府投融资制度改革要求。
3、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创新。按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运行的规范化、法制化和高效率的要求,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内容必须在以下方面得到创新:一是以统一政府财政为目标,实行财政综合预算制度。二是以强化预算管理为目标,推行精编、细编预算制度。三是以提高财政运行绩效为目标,推行业绩预算制度。四是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为目标,按照公共财政支出的科学顺序,推行公共预算、国有资本预算、公债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的专项管理制度。
(三)全面提高地方财政税收运行质量,必须紧密结合地方财政税收运行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不等不靠的思想,在各项制度和配套性改革尚未到位的条件下,主动采取各种应对措施,确保地方财政税收的稳定和发展。
1、在正确处理地方财政税收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前提下,必须积极培养区域财源,为地方财政税收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地方财政税收越是运行与发展困难,越要想方设法培养区域财源,只有财源充实,财政经济才能摆脱困难,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2、针对当前地方财政税收运行与发展中面临的实际困难,高度重视防范、控制和化解区域财政风险,特别是风险程度较高、风险较大的县乡财政更要高度重视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财政一旦产生较大风险和导致财政危机,不但会破坏稳定环境,更会影响地方财政税收发展。
3、在正确处理财政开源与节流关系的前提下,必须积极推行财政综合预算制度和精编、细编预算制度,既要防止预算外资金的部门截留和收入征管不严等原因造成的财力流失和财力泄漏现象,又要克服财政资金管理使用中的浪费现象,以规范政府理财行为,理顺政府理财秩序,真正将政府理财纳入统一化、法制化、规范化、高效化发展轨道。
4、以公共财政建设为目标,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一是必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产权明晰,责任明确为宗旨,塑造合理的市场主体。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并将国有资产收益纳入财政的实际可支配财力。三是积极推进行政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的社会化改革,逐步卸掉财政不该背上的包袱。所有这些改革,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实现地方财政税收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
《论财政税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来源于文秘公文网网,欢迎阅读论财政税收的可持续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