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作为一个
学派,在汉朝以前,儒家学说与其它学派一样,并没有取得高于其它学派的地位,与其它众多学派的地位一样,不被统治者看中。在先秦,尽管孔子和孟子极力向各国的君主们宣传他们的思想和主张,但那些好大喜功,各自怀着极大野心的君主们,竟没有一个采纳了他们的主张。在秦朝,统治者所采纳和实行的是法家的思想和主张,奉行的是法家的思想路线,走的是一条暴烈的治国之路。在汉初,统治者有鉴于秦的暴烈,则奉行了黄老哲学,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政策。但是,“无为”政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人民休养生息的机会,社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发展之中也蕴藏着各种尖锐的矛盾。而“以史为鉴”是古代所有统治者制定基本国策的基本参照系。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儒家学说才在汉武帝手上取得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地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教”。
在儒家思想中,孔子早就提出了“仁”的主张。“仁”又指什么?孔子告诉我们:“仁者,爱人。”“仁”的最主要内涵就是“爱人”,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人的发现,确立了人在儒家学说中的至高地位。但我们要知道的是,孔子心目中的“人”,更多的带有伦理色彩的人。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式的人,而不是西方那种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人。在这点上,孟子说得更为具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这种人伦关系中,人与人之间所具有的,不是那种具有个人独立人格的自由的关系,而是一种有着很强的君臣、长幼之类特征的人伦关系,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伦关系,个体的人,只不过是那个巨大的社会关系网中的一个扭结。
这种人际关系,很明显,它是以尊卑、等级为特征的,体现在教育中的师生之间,就是绝对的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尊卑关系。在这方面,“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就是最好的注脚。师生之间婉若父子。在教师面前,学生必须绝对的服从,绝对的听从。明代洪武十五年颁布的国子监学规,有一条规定:学生“各宜遵承师训,循规蹈矩,凡出入起居,升堂会馔,毋得有犯学规,违者痛治”;“各生员每日诵授书史,并在师前立听讲解,其有疑问,必须跪听,毋得傲慢,有乖礼法”,“敢有毁辱师长,及生事告讦者,即系干名犯义,有伤风化,定将犯人杖一百,发云南充军”。⑦教师呢?则具有绝对的权威,是个高高在上的指挥者,容不得学生在他们面前活泼泼进行游戏式的学习活动。因为那是不严肃的,是不尊的。
在儒家思想看来,“师”就是“师”,“生”就是“生”,不要说师生之间不可能有什么游戏之类的教与学活动,就是学生们之间,也绝对不允许进行什么游戏活动,否则就是不成体统,不懂规矩。在这一点上看来,儒家教育思想是绝对排斥游戏活动的。
另一方面,在儒家思想、观念的熏陶下,我们中国人养成了一种“老成温厚”的性格。中国人向来都讲究做人方面的“温、良、恭、俭、让”之类的君子风范。对于读书人而言,琴、棋、书、画一向被人视为高雅的事情。作为读书人,在他们的业余爱好当中,一般而言,都把这四件事情作为自己的饭后茶余最好的消遣。游戏,则绝对在他们的排斥之列。再说,这也是谦谦君子的风范,讲究的是以理智压倒情感,不论大人小孩,一律都要一本正经,不得随随便便、嘻嘻哈哈,失去礼节。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任何一个受教育者,就基本上成了小大人。一个个老成持重,缺乏天真活泼的少年特性。
而游戏,则是基本上排斥老成持重,拒斥一本正经的。所有的游戏,其实都有一个特点:体现人的个性特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说:“游戏之中见本性。”有的人,可能在平时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当中,温文尔雅、文质彬彬,可是,一旦到了游戏场,就露出了“庐山真面目”,所有本性,全都暴露无遗。这是我们中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总是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本性给隐藏起来的原因。
正是在这样一种思想文化的感染、熏陶下,自从儒家思想获得意识形态的入门证书,被奉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以来,中国的教育中,一向都缺乏游戏精神和游戏活动。
可是,就在“独尊儒术”之前,中国的教育中,竟不乏游戏教学。
在先秦时代,祭祀作为一件国家大事,一直都被看作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教育,后人称之为“宗教教育”。宗教教育的常用的方式就是宗教仪式。据荷兰学者胡伊青加的考察,在古代的许多民族当中,都有以游戏之类的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最为典型的,莫过于那富有韵律的唱词以及仪式上的舞蹈等等,其实都是实实在在的游戏。中国也不例外。在西周,祭祀知识的教育属于礼教的范畴,因为祭祀是讲究礼节的。“‘礼’必须用‘乐’配合,大司乐的职掌是以乐德、乐语、乐舞教国子”。⑧“德”“语”“舞”三者结合,游戏的色彩特别浓厚。被中国古代人特别看重的所谓“射”的教育,则更是在活动中进行的。虽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活动都具有游戏的特征,都可以视为游戏,但其中的很多活动,都是游戏性质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军事教育,在整个先秦时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训练与比武的过程,有着浓厚的游戏色彩。这一点,史书都有记载,在此不再多论述。
Tag:教育教学,教育教学论文,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总结报告 -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