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7.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61.8亿元、占52.7;林业产值1.7亿元、占1.4;牧业产值36亿元、占30.6;渔业产值18亿元、占15.3。
农民人均全年纯收入2228元
,其中农业收入1332.5元、占59.8,养殖业(畜牧、水产)纯收入275.2元、占12.3,林业收入6.6元、占0.3,其他及劳务收入623.7元、占28.5。
全市农机总动力325万千瓦,农业机械化作业综合水平达到72。农业信息网络基本形成,实现了电脑入乡。全市已有500多个网络用户终端,注册开通农业部全国农村供求信息联播系统“一站通”130个,年均信息利用量近万条,促成网上交易额在千万元以上。已有6个县(市、区)开通了农技“110”信息咨询服务电话,明光市还组织开展了央视农业频道(七套)进村入户工作。
经过近10年的努力,我市小城镇已初显规模,基本实现了积聚和辐射效应,较好地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市小城镇个数为86个,镇区人口66.3万人,占农村人口19.5,镇区二三产业从业人口31.9万人,占农村从业人口的17.2;镇区占地面积已达3万公顷、各类集贸市场250个;镇区企业已占各类企业的46.9,镇区企业从业人员已占乡村各类企业从业人员45。全市共有农村中小企业74527个(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6443家,年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443家),年营业总收入316.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8.8亿元,上交税金5.38亿元。其中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达276个,年营业收入达58.7亿元,主要代表企业有天大集团(20xx年实现营业收入达12.2亿元,入库税金3342万元)、凤阳水泥总厂、全椒富爵集团、凤阳大庙裴氏石英砂集团、定远三河石膏矿、南谯区乌衣优质米厂、明光市元盛纸业、来安华萃食品公司等。目前,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达65.4万人,其中跨省41.5万人。
1997年,我市开始实施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五年来,共开挖、整修塘坝6800面,改造中低产田25万亩,新增蓄水能力8000多万立方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0多万亩,新建供水设施300多处,打井2455眼,解决和改善了27万人的人畜饮水困难,以女山湖灌区节水改造和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为主的水利骨干工程稳步推进。共完成“绿色长廊”线路和林带建设2050公里、村庄集镇绿化3468亩,低产林改造1.5万亩,小流域和荒山荒坡治理28万亩,新造经果林4.9万亩,发展生态林5000多亩,退耕地造林30万亩,生态防护林体系雏形已初步形成。共修建乡、村道路530公里,其中水泥路面45公里,柏油路面78公里、砂石路面400多公里。
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优质粮油、畜牧、水产、林业、蔬菜五大优势产业。全市已建各类产业化组织439个,从业人员5万多人,带动农户40多万户,其中龙头企业161个(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6个、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67个),中介组织207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1个、专业农协150多个),有6家企业被列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4家企业被列入市级重点龙头企业。
以绿色食品开发为突破口,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市已开发和申报了15个地方特色产品、7个无公害农产品、24个绿色食品和11个安徽省名牌农产品。初步建立了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和生猪定点屠宰制度,确保城乡群众吃上“放心菜”和“放心肉”。制定了《滁菊》、《优质籼稻栽培技术规程》、《蟹鳜混养技术规范》等近10项农业地方标准,对23万亩水稻、5000亩菊花、3000亩蔬菜基地实行了生产监控,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
加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目前,市、县两级都建立了农业综合执法机构,组建了有近300人的执法队伍,认真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工作,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20xx年,我市被评为全省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先进单位和全省唯一的市级全国先进集体。
1999年,我市来安县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0年,我市各地全面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当时农业税总额是3.02亿元,人均税负90元。此后,全市通过调整农业税计税面积和粮食常产、农业税改征农业特产税税,全市农业税总额下降为2.7个亿元。20xx年,根据中央1号文件精神,农业税下调2.2个百分点,取消农业税附加,我市核减农业税及附加1.1亿元,目前全市尚有农业税1.57亿元,人均税负51元。全市以各种形式流转土地面积67.8万亩,其中耕地流转35.8万亩。20xx年我市启动化解村级债务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到20xx年底,全市化债9324万元,目前尚有村级债务3.5亿元,争取用5-8年时完成村级债务化解工作。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工作报告,工作报告范文,工作报告格式,总结报告 - 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