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指标:林木覆盖率从现在的16.7提高到20;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在农业结构中的比例由52.5:30.6:15.5调整为50:32.5:16;节水型有效灌溉面积由现在占耕地面积的80增长到83;农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10和12。
2、中期目标(20xx-2015年)
建设一批生态农业产业化工程项目,开辟较多的新兴产业生长点和经济增长点,构建区域化生产、优质化品种、规模化经营、专业化加工和无害化产品的生态农业格局,基本形成生态农业产业化。生态环境问题初步得到遏制,生态农业市建设处于全省先进水平。
具体指标:林木覆盖率从现在的20提高到25;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在农业结构中的比例由50:32.5:16调整为42:38:18;节水型有效灌溉面积由现在占耕地面积的80增长到88;农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15和18。
3、远期目标(2016-2020年)
到2020年,生态农业建设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农民(基地)-高附加值加工企业-大市场”三者紧密、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实体,生态农业产业化已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经济发达,农民富裕,景观秀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统一。
四、生态农业建设中优先实施的重点工程
(一)优势农产品区域发展工程
组织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采取“一个产业、一项工程、一个协会、一批龙头企业、一片示范基地”的举措,尽快把优质粮食、优质油料、畜牧、渔业、蔬菜等农业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加快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在水稻主产区建设200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在小麦主产区建设100万亩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在南部地区建设200万亩“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在江淮分水岭地区建设100万亩优质花生基地,在滁菊原产地保护区建设1万亩滁菊生产基地,在城市中、远郊和传统蔬菜产区建设100万亩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在沿湖地区建设50万亩河蟹养殖出口示范基地,规划建立一批畜禽养殖小区。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
全面组织实施国家“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省“食品放心工程”,推行保健栽培、清洁生产、健康养殖和生物防治,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市本级近年内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重点扶持天长市建设全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市、明光市和全椒县建设全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定远县建设全省无公害商品猪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和农业投入品管理,严肃查处使用违禁农药和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引进示范与环境相容性农药及减少用药量的安全高效精确施药技术,争取到20xx年降低高毒农药使用量20个百分点,农作物综合防治率达95以上。坚持并不断扩大畜禽定点屠宰,逐步在全市农贸市场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菜篮子”产品检验检测,杜绝有毒有害农产品流入市场。积极鼓励申报、创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20xx年全市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达到30个、绿色食品品牌达到50个、有机食品品牌达到2个。20xx-2020年,全面建设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基本实现无害化。
(三)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以畜禽养殖业为主体,以农村户用沼气为纽带,联动种植、畜禽、水产等产业,在吸收传统农业经验和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实施猪(羊、牛)—沼—粮(菜、鱼、果、菌)模式。20xx年,发展户用沼气池3万口,实施面积4.2万亩;2015年,发展户用沼气池10万口,实施面积30万亩。
(四)节水、旱作及“五早”集约栽培工程
节水农业是充分合理利用各种可用水资源,采取水利、农业、管理等技术措施,使区域内有限的水资源达到总体利用率最高、效益最佳。包括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输水系统、田间灌溉、农艺、化学节水增产技术等。旱作农业生产技术主要是通过各种农艺、覆盖、生物、工程和农业化学等方面的技术的综合运用,协调配合土、肥、水、光和热之间的关系,在充分利用雨水的措施上做文章,提高对降水的利用率。包括粮经肥草分带种植、地膜覆盖集雨增墒、秸秆覆盖保持性耕作及抗旱保水剂应用等技术。“五早”集约栽培是我市从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抗灾避灾的农业增产增收技术体系。采用保护地栽培措施,灵活地推行预留带、“五早套”、“套五早”间作、套种技术,充分利用早春温光资源,发展春种粮经作物,达到提早收获上市、提前腾茬复种、多熟高产高效的目的,实现了由对抗性农业向适应性农业的转变。到20xx年,推广各类节水和旱作农业技术200万亩,“五早”集约栽培面积200万亩;2015年,区域内农作物分带种植和水资源利用更趋合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工作报告,工作报告范文,工作报告格式,总结报告 - 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