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户饲养肉牛的营养与管理水平。要提高项目区肉牛和牛肉的市场竞争能力,必须提高肉牛的日增重,缩短饲养周期,提高朋体重、出肉率和牛肉品质n为此,除去要完善肉牛繁育体系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农户饲养肉牛的营养与管理水平,改善目前农户饲养肉牛营养水平与体况偏低下的现状,其具体措施如下:
①要改善对不同类群牛只的日常饲养管理水平,提高母牛受胎率,改善优化牛生活环境,及时预防接种和驱虫,降低牛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②对于繁殖母牛,除喂给充足的青粗饲料外,平均每天补喂1.2千克的精饲料,普及秸秆的青贮与氨化
③对于5—6月犊牛,平均每天补喂0.5千克的精饲料以及足够量的优质青粗饲料,6月龄体重达到150千克以上;
④对于7—12月龄犊牛,平均每天补喂l千克精饲料以及足够量的优质青粗饲料,12月龄体重达到250千克以上;
⑤对于13—18月龄育成牛,除喂给充足的青粗饲料外,平均每天补喂1.5千克的精饲料,普及秸秆的青贮与氨化,18月龄体重达到350千克以上;
⑥对于农户饲养的育肥牛,除喂给充足的青粗饲料外,平均每天补喂5千克的精饲料,普及秸秆的青贮与氨化,体重要由18月龄的350千克增加到470千克。提高育肥场育肥牛的营养与管理水平。对于育肥场饲养的育肥牛,一般经过100天左右的强度育肥,体重要由18月龄的350千克增加到470千克,日增重要求达到1.2千克,这就必须提高育肥牛的营养水平,每日精饲料的供给量要由3千克逐步增加到7—8千克,平均每日精饲料喂量达到5千克,在确保精饲料采含量的基础上,粗饲料自由采食。选购架子牛要精心,架子牛入场后首先要进行驱虫,最初精饲料喂量不宜过多,仅能逐步增加精饲料的喂量,并喂给充足的饮水,育肥期间要尽可能地限制牛的活动,以减少能量的消耗。
5.2.3完善社会化支持服务体系
完善市、县、乡三级养牛的社会化支持服务体系的建设,根据这三级支持服务体系的职能,安排其配套建设。
①市级畜牧服务站担负液氮的生产与供应,冻精、兽药与兽用生物制品的贮运与供应以及对县级支持服务体系人员的培训,养牛生产、市场、杂交效果等信息的收集与传递。
②县级畜牧服务站担负液氮、冻精、兽药与兽用生物制品的贮运与供应,对乡镇级支持服务体系人员的培训,养牛生产、市场、杂交效果等信息的收集与传递。
③乡镇级畜牧服务站担负对养牛农户直接服务的任务和对各生产环节技术经济指标的监测,例如进行配种与配种登记,牛病的预防与治疗,对养牛农户的培训与信息咨询告示服务工作。
第六章环境保护
6.1建设地点环境现状
**市肉牛生产和加工基地项目区自然环境良好,环境质量状况基本上可以满足肉牛生产和肉制品加工厂建设的需要。
6.2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及综合利用和治理方案
该项目中肉牛生产采用农户分散饲养与小规模育肥场相结合的方式,全部实行舍饲、栓饲,充分利用廉价的农副产品和秸秆等作为饲料,不仅避免对生态系统的破坏,而且减少因焚烧秸秆所造成的污染和浪费。牛粪作为有机肥料还田,改良土壤结构,减少化学肥料使用所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因此,肉牛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正效益是主要的,肉牛养殖户由于规模小、较分散,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很小。
对**黄牛系列清真食品集团精深加工项目,在加强对污水处理能力后,可以做到增产不增污,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控制在当地环保部门允许的范围内。屠宰加工产生的固体废物和炉渣可综合利用;其污染治理方案和措施均合理可行。
第七章项目的组织管理
7.1项目的行政协调管理
按我国项目行政管理的一般模式,项目区从市到县、乡分别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办公室。另外,还将组成一个技术专家咨询组,他们将帮助解决这个项目运行中存在的特殊问题,如品种繁育、屠宰加工、疫病防治、工程设计、培训推广、信息服务等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7.2项目的技术管理
上一级畜牧服务中心要为下一级畜牧服务中心、站或网点提供技术、培训和信息方面的服务,并接受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解决肉牛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乡畜牧服务中心和村畜牧服务网点直接为农户和育肥场提供技术、培训和信息方面的服务。
第八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8.1投资估算:
该项目总投资为8190万元。主要包括**黄牛良种繁言体系(黄牛繁育场和种公牛站)建设1690万元,肉牛生产基地建设2400万元,肉牛系列加工项目41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