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打造**陶瓷区域品牌。“**陶瓷”应作为一个区域的整体品牌来打造,通过品牌战略提高产业经营水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牢固确立自己的国际竞争地位。一是加强区域品牌的标准化建设。建立“**陶瓷”的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通过品质管理,规范**陶瓷的整体运作。为“**陶瓷”这一区域品牌属下的产品质量、生产管理、销售服务、形象标识、人员培训以及原材料采购等建立完善的标准,并争取转化为国内、国际权威认证认可。二是加强区域品牌的技术性保障条件建设。建立一个公共性国家级或国际级陶瓷产业综合性工程中心,加强对工艺和设计技术的研究,建立权威性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设计制定和定期修改各种相关标准,推进标准化工作的逐步国际化,逐步创造条件转化为行业的认证认可中心。三是搭建国际交流、共享资源的信息平台。加强国际、国内最新工艺和设计技术信息、产品信息、市场和原材料信息的交流,做好动态信息发布,定期举办高层次的国际交流和人员培训活动。四是做好商标设计以及国内特别是国际注册工作。创建“**陶瓷”区域品牌的第一步,应做好商标设计和注册工作。在设计时充分考虑陶瓷产业集群的行业特性,突出公共特性,突出产业集群的整体发展理念,强化对历史和人文文化内涵的反映,强化显著性设计。除进行国内注册外,特别要注重国际性广泛注册,科学运用好资源性、防御性、组合性注册策略。五是加强宣传推广工作。制定一套完善的专业化推广方案,“**陶瓷”一旦申请注册以后,区域内现有的一切与陶瓷产业集群有关的公共性集体活动,都要全力推广这一品牌。同时有针对性地经常策划组织或参与国内、国际高层次的品牌推广活动。
四、陶瓷业税收征管在发挥税收职能中的几个不到位
20xx年,**县陶瓷产量达到28785万件,比上年增长6.3%;陶瓷工业总产值39379万元,比上年增长14.1%,陶瓷工业总产值占到了工业总产值的4.76%。
20xx年,**县陶瓷行业上缴税收1369万元,比上年增长23.89%。其中,上缴国税1275万元,比上年增长35.21%。每条生产线平均上缴税收24.45万元,比上年增加4.72万元。其中,每条生产线平均上缴国税22.77万元,比上年增加5.93万元。
统计数据显示,“十五”时期以来,**陶瓷特别是日用陶瓷行业强势规模效应发展势头之好,令人鼓舞。但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全行业的税收贡献率一直较低,很不对称。税收规模增长远远低于日用陶瓷工业经济规模的发展水平。说明税收管理滞后的弊端已暴露出来,这种状况引起**县国税局高度重视,为堵塞税收漏洞,加强行业税收征管,**县国税局组织精干力量在进行典型调查、数据采集、数据筛选、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于今年5月份,在山西省首家创新建立推出实施了《**市国家税务局日用陶瓷生产企业税收管理办法(暂行)》(计6章23条)及“日用陶瓷行业纳税评估模型”,旨在切实提高对全市日用陶瓷行业税收管理质量与水平。其四项典型经验与基本做法是:
(一)创新建立和推出**日用陶瓷行业纳税评估模型
有效开展行业纳税评估、提升行业税收管理质量与水平,必须科学设定指标,测算参数,建立评估模型。**市国税局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全面采集基础数据。在全市日用陶瓷生产企业中选取8户纳税信用好,产品种类齐全的单位进行典型调查,分别采集不同规模、不同品种和不同烧制窑型的电耗标准,各规格瓷器的原材料投入产出情况,各类设备的生产能力,废品率等数据。为保证各种数据指标的客观真实,税务调查人员在深入车间,实地查验的同时,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了集体座谈,以进一步了解设备、工艺、管理、原料差异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幅度。
2、多方筛选(收集)涉税信息。为保证信息的客观性,努力拓宽信息渠道,以获得第三方信息数据。从环保部门了解企业窑炉工艺,从电力部门掌握生产用电信息,从质检部门了解产品质量情况,从工商、地税部门掌握其他涉税信息,从行业协会了解产品销售价格、市场状况。
3、准确测算参数指标。为使纳税评估更具针对性、实用性,税务调查人员参照行业标准以及同类企业的能耗、物耗比,结合实际,认真分析,对各类型的陶瓷企业进行了综合调查、筛选、测算,初步确立了用于评估的行业预警值。如瓷砖生产企业评估指标参考值确定为设备实际生产能力3750平方米/日, 浮动幅度上下20%;日用瓷、酒瓶、琉璃瓦生产企业评估指标参考值分别为:日用瓷的主要原料(石英、长石、砂石、粘土)的投入产出率86% --97%,吨瓷耗电578度,吨瓷耗电幅度±15%;酒瓶的主要原料(石英、长石、砂石、粘土)的投入产出率79% -- 84%,吨瓷耗电650度,吨瓷耗电幅度±8%;琉璃瓦的主要原料(粘土)的吨瓷耗电454度,吨瓷耗电幅度±10%。
Tag: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范文,调研报告怎么写,总结报告 - 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