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存在问题
一是综合素质问题。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村干部特别是年龄偏大的村干部,思想观念保守,视野狭窄,缺少“敢闯、敢冒、敢试”的勇气,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本领,驾驭市场的能力较弱,工作放不开手脚,迈不开步子,畏难情绪严重,工作主动性较差。还有个别村干部习惯于靠行政手段来开展工作,处理工作方法简单,抓不住重点。在工作指导上,习惯于当“传声筒”,“留声机”。有的村干部无一技之长,缺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力;有的虽有能力,但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思想,只顾自己富。
二是报酬待遇问题。村干部常年工作在农村第一线,直接和群众打交道,任务艰巨,工作辛苦,压力大,基本上是脱产干部,但工资低,收入少。目前,尽管标准比过去有了一定提升,但在物价普遍上涨情况下,现有的待遇不能完全体现一个村干部辛苦一年所应得的合理报酬,加之村干部大都面临子女上学就业、结婚成家、照顾老人等困难。因此,普遍感到付出与获得反差较大,造成了部分干部心理上不平衡,工作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
三是队伍建设问题。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青壮年纷纷外出流动,造成了农村人才储备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党员队伍老化、村级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日益突出。
四、对策及建议
(一)创新教育培训方式,解决村干部政策水平低的问题。一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对部分村干部思想理论水平、工作能力不高的问题,重点进行党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工作水平;对少数村干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重点进行党风党纪和宗旨教育,牢固树立党员吃苦在前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部分村干部自身致富能力差,重点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帮其学会一技之长,使之尽快发家致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村级工作上。二要坚持对村干部分级分层次培训。把专职村干部的教育培训纳入全县干部教育培训的整体规划,每年对村“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轮训2次,对其他村干部的教育培训由乡镇党委负责组织,每年至少4次。三要拓宽培训渠道。以县乡党校为阵地进行系统性培训,以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基地进行实践性培训,以请进来讲、送出去学和沉下去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放式培训,以农广校为依托进行提高性培训,以党员电化教育为载体进行普及性培训。四要鼓励村干部及后备干部参加学历教育。积极实施“农村大学生村干部”培养计划,采取县上补助学费的办法,鼓励有文化、有条件的村“两委”班子成员、村级后备干部参加党校函授教育,力争5年内使全县村干部达到专科以上学历水平,切实提高村干部整体素质,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二)加大后备干部培养选拔使用力度,解决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要立足农村各项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把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一要选好苗子,严把入口。在深化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从团员推优队伍、入党积极分子队伍、青年科技致富带头人队伍中培养选拔村级后备干部,选拔采取党员推荐、村民群众推荐、乡村党组织考察确定的办法,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着力抓好“三个培养”,即把农村中的致富能手培养发展成党员;把农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以解决村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同时,针对一些确无合适人选的后进村本着“县乡结合,以乡为主”的原则,从县乡选派一些年轻、有基层工作经验、有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本领、有组织协调能力的机关干部到村上担任支部书记,以带动班子,抓好队伍,搞活经济。二要定好路子,注重培养。认真落实县委统一部署,组织部门党组织管理考察,驻村工作组定人培养的责任制,按照多渠道选拔、定向培养、科学管理、备用结合,将后备干部纳入素质教育培训范围,进行有计划的培训、调训,建立科学的培养锻炼机制。三是找准位子,疏通出口。在认真落实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加大对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坚持做到“给凳子、压担子”。“给凳子”,即先让后备干部进村“两委”班子或担任党小组组长、村民小组长、村团支部书记。“压担子”即让后备干部列席村内一些会议,并按照有关程序适当安排一部分优秀的后备干部参与村里的工作,使之不断熟悉角色。同时,结合村“两委”班子换届工作,采取“两推一选”和“公推公选”的办法,把那些知识丰富、头脑灵活、年富力强、有本事、能干事的后备干部及时选进村两委班子,形成有利于后备干部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从而为培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奠定良好的基础,解决村级干部后继乏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