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聚才环境不优。我市规模大、实力强、成长快的企业很少,大多为传统产业,生产工艺相对落后,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总量偏小,高层次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狭窄,吸纳和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能力不强。各级政府和部门很少注重交流场所的建设,一些学术报告会、专家论坛等也大多面向政府部门,专业人才的参与率并不高,缺少好的学术交流渠道。城市品位尚待提高,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娱乐场所较少,生活配套设施不够齐全,不能满足各类人才的多种需要。
四是体制机制不完善。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来,组织部门参谋服务、宏观指导、综合协调的职责还没有充分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还没有切实履行好工作职责,甚至部分成员单位对人才工作认识不清,对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研究不够。
三、对策及建议
(一)创新举措,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一是制定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优惠政策。尽快设立市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据我们调查,宜昌市设立了500万元的人才开发专项资金,荆门市每年拨款100万元作为人才发展基金,黄冈市设立每年200万元的市长人才资源开发资金,襄樊市设立了每年200万元人才开发专项资金,恩施州设立每年100万元人才资源开发资金。而我市未正式设立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人才工作经费10万元。
对落户我市创办科技型企业、产品符合我市重点支持产业发展方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大市场潜力和预期经济效益的企业领军人才以及引进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掌握关键技术的高层次研发专家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市级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加大对他们的研发资助力度,并给予与本地房价相适应的住房补贴或异地安家费等。
二是加大柔性引才力度。鼓励企事业单位面向武汉城市圈弹性引才引智,通过产业聚才、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合作开发、课题委托等方式,采取兼职、技术咨询、担任顾问或“星期天工程师(教授)”等形式,自主引用紧缺必需的高层次人才。对企业申报的智力项目需求,由市人才办协同相关单位牵线搭桥,支持企业与圈内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项目合作共建。对用人单位引进使用每年能来鄂州工作一个月以上的高层次特殊人才,报经市委人才办审核认定,市人才专项资金给予特别津贴。对人才引进工作突出的企事业单位,政府实行以奖代补。
三是建立人才引进快捷机制。成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协调机构,在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审定年度引才计划,组织实施征集引才需求、发布对接、申报推荐、审核资助等活动,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另外,根据重点人才引进计划,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门编制,专门用于事业单位领军人才的引进。
(二)突出重点,实施领军人才专项培养计划
针对我市领军人才匮乏的现状,未来3-5年重点推进“215”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即培养选拔20名省级以上中青年高级专家,100名左右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500名左右的优秀青年专业技术骨干)和“151”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即努力培养造就10名以上省级品牌企业家、50名以上市内知名企业家、100名以上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重点培养一批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人才团队,造就一支具有风险决策能力、创新管理能力的企业家队伍。
一是选定对象重点培养。主要面向高新技术、支柱产业、重点工程和重点学科领域,由骨干企业、创业服务中心和经济开发区等推荐,选拔一批创(领)办科技型企业,拥有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经营情况良好,依法经营的企业法人或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在我市重点发展产业领域拥有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或掌握相关核心技术的企业技术骨干或负责人;以技术入股形式参与创办科技型企业、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高校、科研单位科技人员。经市委人才办会同相关部门评审认定后,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登记掌握,实行跟踪培养。
二是拓宽渠道针对性培养。由市委人才办牵头,相关部门配合,整合培训资源,对确定的跟踪培养对象,采取组织学习考察,到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参加各种专题培训和专业研修,开设专题讲座,以及开展职业经理人资格认证和培训等途径,进行重点培养。设立领军人才创新创业论坛,定期组织开展交流与合作。
三是突出资助引导性培养。每两年从培养对象中开展一次创新团队评选表彰和资助,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另对其中起骨干作用的带头人进行奖励,对团队创新项目进行资助。并对培养对象新产品开发、参加科技交流与合作等进行资助。
Tag: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范文,调研报告怎么写,总结报告 - 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