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县革一乡苗族服饰文化调查
一. 后哨村
(一) 女式服装
(欢迎您投稿)
1.盛装
田兴兰,52岁,女,台江县后哨村村民。20xx年10月1号,我们到达革一乡后哨村,在村支书家里看到了田兴兰制作的衣服,这套衣服在参加20xx年台江县“多彩贵州”旅游产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中获得优秀奖。
上衣:面料为草绿色,据田兴兰讲,上衣面料原来都是自家织的布,然后染上颜色,现在多为买来的绸缎面料,粗布挂里。款式为无扣左右斜襟,前襟较长于后摆,中袖,袖口向外折起,露出蓝色底边,袖口较宽。绣饰主要分布在衣领、前襟、两袖处,后背有大面积绣饰。色彩主要以明亮的暖色调为主,有梅红色,粉红色、大红色、桔红色、蓝色等颜色。绣饰纹案有竖条、实心圆点、钩状图案等一些线条简单的几何图案,两袖都为竖条状、点状、蝴蝶纹饰,对称分布。这套衣服的草绿色都是用天然的植物的汁液染成的,颜色非常鲜亮,但在穿戴时有掉色。
裙子:百褶裙,由裙腰、裙身、裙摆组成。裙腰是用藏蓝色土布面料制成,起固定裙身的细褶和系腰的作用。裙身为草绿色,裙摆由织锦和绣饰组成。将裙身和裙摆缝好之后,折好细褶。裙子的褶皱是将当地一种叫白芨的植物的汁涂抹在裙子上后,上面压上重物而形成。然后用四根粗线穿过细褶裙拉紧使细褶叠紧固定,再将裙子上部的裙腰连缝即成百褶裙。裙子和上衣的草绿色是用叫“刀阿叶”的植物叶子染成,再用水煮,可使衣服不宜掉色。裙子前面有棕色绸缎面料的围腰,前后两片,一般都是去集市上买来面料,前面装饰整块织锦,上面有三角形、菱形、十字形等多种几何图案。
杨稀 ,25岁,女,黄平县人出嫁到后哨村。她展示的这套衣服是她的嫁衣,同时佩带了她的所有银饰,包括银帽、项圈、项链、腰带等。这是苗族女性的盛装。据杨稀介绍,苗族的每个女孩在出嫁的时候,母亲都会为她亲手缝制一套嫁衣。除此之外,还要准备六套衣服作为陪嫁。这些衣服在女孩心目中是最宝贵的。结婚后女孩会把衣服保存起来,在重大的节日时穿。
帽子:圆形,顶部有褶,周边都有绣饰装点,绣纹是简单的几何图案,第一排是红、黄、绿、白四种色为主的实心点,第二排与第四排是纹饰相同的钩形纹,第三排钩形纹饰与其他排基本相同,但构图更为复杂,图案更清晰、更大。在戴帽子的时候,要将头发全部放入帽内。
上衣:面料为棕红色绸面,粗布挂里。款式为无扣左右斜,,前襟较长于后摆,中袖,袖口向外折起,露出宝石蓝底衬,袖口较宽。衣服前面的绣饰主要分布在衣领、前襟、两袖,衣服后面有绣饰。衣袖的绣花对称。
裙子:是百褶裙,前后有两个围腰,棕色的绸缎面料。裙面上有长方形绣花,是蝴蝶形状的几何纹,大小一样,粗与细的蝴蝶相间。
2.中老年妇女的简装
包头:宽约10厘米、长约3厘米的绛紫色绸布,并在巾的一边顺边折成重叠的三道边,全帕折成宽6厘米左右,盘于头顶偏后即把头帕包住,从上而下又再向上缠绕,包好后约有十厘米高。
上衣:棕色绸缎面料,衣的前襟长于后摆,穿时交襟拉齐。衣袖挽折,露出蓝色底衬。上衣没有绣饰。
裙子:是棕色百褶裙,裙摆有绣饰装点。前后有两个围腰,裙面没有绣花装饰。大部分简装是蓝色或黑色包头,上衣是蓝色交襟式短装,下身为九分黑色裤装。生活中穿着更为简洁,便于劳动。
(二)刺绣:后哨村的服饰和刺绣都受到黄平县的影响。主要图案有直条、横条、实心圆点、钩形、斜纹等,图案较简单。绣片图案有蝴蝶、“游方”时男女青年手牵手(也被解释为三口之家),老鼠和粮仓、花的图案等,纹饰排列整齐、大小一致。主要使用齐针进行刺绣,排列整齐、均匀。绣时按照布的纹理可分为指排、横排、斜排等线条。以布的纹理作为标准,开始绣时要数好针眼,紧跟着的图案与第一个图案的针数相同,这样使所有的图案都整齐规则。我们在拍摄杨稀刺绣时,她同时用四根针,分别穿有四种不同的颜色:白、红、蓝、绿,交叉来绣,其中一条最复杂,先拿针绣好了再编。绣出来的蝴蝶大小相同、粗细相间。用来刺绣的丝线是自家养的蚕吐的丝,将蚕茧煮熟后拉丝,拧成线,再将丝线染上不同颜色。一块绣片大约要绣15天,整件衣服的绣饰需要一年才能绣完。
Tag: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格式,调查报告范文,总结报告 - 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