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祖国六十载华诞,《建国大业》以再现宏大的历史画面,令人应接不暇的明星面孔,细致入微的情感刻画作为国庆献礼正当其时,在盛大的视听享受之后偶有所感,付诸笔墨,以待雅正。
一:两蒋迈出地狱,毛周走下神坛
曾几何时,蒋介石蒋经国父子无疑是中华民族的罪人,蒋介石更是以起于市井,游于帮派,投机革命,残害异己,血腥国内,谄媚国外,集万恶于一身的始作俑者,似乎人人欲啖其肉,寝其皮而后快。
然而《建国大业》的韩三平导演明确表示"蒋和毛都是英雄"这无疑是一个突破。将两蒋从地狱里拉出来,拒绝以胜利者的姿态去支配历史,代以真实的历史面目,还两蒋一个公正的历史评价是必要的。
蒋介石在李宗仁逼宫下野之后在提起划江而治,造两个中国的时候,蒋介石讲到不敢做这个历史的罪人,这真实的再现了蒋介石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的基本操守,在日后盘据台湾蒋公铁腕震慑台丶独势力,一打一抚粉碎廖文毅等台丶独企图,在美国强力支持台丶独势力之时仍讲出"他要台丶独,我要他脑袋"如此强烈的言辞,在毛丶泽东炮轰金门以及隔日打炮的策略中蒋介石大呼三个"好"字,巧妙游走于国际法之间使得台湾没有从中国分割出去此为蒋公泽被后世的大功一件。
冯玉祥将军在《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一书中讲到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丶府里面不贪污不得以升官,不克扣军饷不得以重用,似乎蒋介石希望国丶民党就这样腐败下去,军队风纪就这样败坏下去,影片中蒋介石在蒋经国义愤填膺汇报之后无奈的表示"国丶民党得腐败已经到了骨头里了 反贪腐是件大事,要讲求时机,讲求分寸,难呐!反要亡党,不反要亡国,难!!!"白鸽掠过苍穹,阴霾的天空映着蒋公的背景,凄凉,无奈,英雄末路的悲壮不禁令人感慨万千。冯玉祥将军的武断批评可见不妥。
蒋经国作为所谓的太子与那些不学无术得纨绔子弟有着本质的区别,他还是忧国忧民,而且颇具有识人用人之才,在台湾的民调显示最受尊敬的领导人蒋经国占有百分之五十之多,台湾的经济发展,政治宽松,人权保证也自经国始。影片中陈坤饰演的蒋经国颇得其味,与佟大为饰演的孔令侃对峙的那一幕,气势雄浑,言辞犀利,心系党国与孔令侃不顾党国兴亡只顾一己之私的纨绔形象鲜明对比,只打老虎不拍苍蝇的气魄颇令人敬佩。
同样可喜的是共丶产党的领导人也终于从神坛上迈下了一小步,过去毛主席,周总理似乎都是不食人间烟火得神灵又像中世纪时期欧洲的清教徒,影片中塑造了毛丶泽东想吃红烧肉得一幕,周总理和其他两位书记喝的酩酊大醉相拥而歌的景象让人们知道原来毛主席也馋肉吃,原来周总理也会喝酒,得知冯玉祥将军黑海遇难时候的大发雷霆又看到了周总理和蔼可亲的另一面,人性化得处理让影片脱俗,虽然仅仅是一小步。
二:民丶主党派"小荷才露尖尖角"
在以往较有影响的解放战争题材的影片中似乎只有国共两党在博弈,似乎扭转乾坤仅为共丶产党一党之功,解丶放军一系列的战争攻势打破了蒋家王朝的独裁统治。这种单纯的军事观点淹没了民丶主党派在解放战争以及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的作用,战争是政治的延伸,政治是其根本,战争只是其枝叶,政治是源头,战争只是其波澜。
民丶主党派在国丶民党内线形成了没有硝烟的战线,尤其李济深,宋庆龄等一批国丶民党元老级人物的公开反蒋,张澜为首的民盟的以推翻南京国民政丶府为目的的政治宣言,彻底影响了中国政坛的舆论方向,孤立国丶民党和国民政丶府,自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丶主党派扮演了一个鼓手的角色,擂动着赫赫战鼓号召着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国际爱国华侨向蒋家王朝进攻,新政协群龙聚首,献计献策没有各个阶层的支持又何来新社会,民丶主党派着实功不可没,影片中突出了从旧政协到新政协这一历史阶段中民丶主党派的坚韧,正义,气节,正视其历史功绩,彪炳其赫赫"战功",开启了影视中民丶主党派浓墨重彩得一笔。
三:冷暖相宜,不言自喻
《建国大业》中善于采用对比的艺术表现形式,将国丶民党与共丶产党命运走向,将中国革命历史走向融汇于一个个情景画面之中,潜移默化中不言自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