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单位后,第一次有包场电影看。必然是教育片——新中国建设初期铁人王进喜的事迹《铁人》,刘烨参演。
一听说是为了叫我们受教育,我就反感,我听的说教已经太多。对这电影很抗拒:自小包场的教育类电影,都是枯燥的战争片,通常一阵冲杀会师之后,散场了我还没搞明白谁好谁坏,实在不是愉快的观影经历。记忆中最好的包场电影是《离开雷锋的日子》,显然“个人事迹+明星领衔”,是教育片深入人心生动易懂的好路子,难道此片也...?
看电影和听大课的时候,我都喜欢坐在最后排,这样的距离便于统观全局,避免只看见一张张超大特写的人脸。不介意坐在陌生人身边,这样更可以旁若无人的投入,呵呵,比如感动比如流泪。
开场之前,百无聊赖。同样的看电影,我惦念着楼上的大片,《铁人》就勉为其难,刘烨也不足以吸引我,或者说,这样的体裁我一直回避。自看过《火烧圆明园》悲愤的浑身发抖,我都不敢去看太现实主义的东西,怕我控制不住情绪。
然而开场以后,我渐渐被电影吸引住,最先发现的东西,是刘思成(刘烨饰)的自闭和矛盾,源于孤独,他追求的世界缺乏同类缺乏认同感。
孤独,人类永恒的恐惧。
赵一林是他最好的朋友,但显然两个人完全不同,是一对鲜明的对比。赵代表了拈轻怕重的现代新青年,看重自身利益和得失,自由主义,自作聪明,不踏实,轻浮,有点玩世不恭。刘思成代表了坚韧、正直、能吃苦、踏实、认真,舍己为人的一类人,他继承了上一代人的优秀高尚品格,这就是我最欣赏的一类。
全情投入的看下去,一种深深的震撼从各个方向猛烈的撞击心灵,以生命难以承受的重量,类似于《集结号》,又更实在。贯穿始终。
拣最感动的说。
井喷,没有重晶石,没有搅拌机,负脚伤的铁人扔掉拐杖领头跳下水泥池,用身体和水泥,跟着大家一个个跳下去...天寒地冻的那么多人用自己的身体活水泥,那真个叫“奋不顾身”!虽然自小就知道这样一段事迹,真个看到影音再现,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还是震撼的流泪。比起流行大片里的个人英雄主义为全人类或某个人的空泛的牺牲,平凡岗位上现实主义的牺牲与奋不顾身,是不是更能够打动人心,叫你体会到最朴实最原始最深层的感动?——为了崇高的使命勇于牺牲勇于奉献,那种忘我,在牺牲和奉献的时候,根本没有在心里盘算过什么责任使命——因为责任和使命已经刻在骨子里!现在的人,有几个做的到?
第二次流泪是思成父亲小知识分子刘文瑞逃走那幕。闹饥荒的灾年,挨饿受冻,所有的人都在苦撑,小知识分子挨不住逃跑了,铁人疯狂的寻找他挚爱的徒弟,在火车站找到的时候,竟没有强迫他留下来——如果当时他一把把小知识分子拉下火车,我就不会感动——但他不但没有逼他留下,还鼓励他,好好活,并把身上的粮食全给了他,我们听的见揣在怀里仍冻的硬邦邦的馒头多么的掷地有声。同时给他的,还有自己老婆做给他的护膝棉垫,做师傅的,怎不心疼徒弟冻伤的腿?到底是爱惜他,理解他,宽容他,尊重了他的选择。
铁人最令人感动的,就在于任何事,他都是为别人着想,一定要牺牲的话,他最先牺牲的就是自己。我以身作则,你认同我可以被我感化,不能的话,我也不强迫你。可以想像,换做是我,在火车上也会多么矛盾,我可能一时热血沸腾为了他留下来,也可能实在不愿苦挨要走,但这样走,心里必定背上一辈子的愧疚和负累。不只是对不起师傅的栽培,更是侮辱了师傅所代表的自己也一直敬仰的崇高人格。可以说,他背叛的不是别人,是自己。
很多很多年以后,一个文工团的领导来思成的开采队视察,餐桌上夸夸其谈,骂思成的父亲是逃兵,思成愤怒而悲哀,父亲真的是逃兵吗?
人各有志,小知识分子做逃兵,谁都没有权利批判他错。如果你批判了,先想想换做是你,在那样的情况下,你会不会逃,你会怎么做,或者,你根本就不会去参战,又何来做逃兵?
不知道别人怎么看,我当时直想跳到那个领导面前,指着他鼻子骂:你没有上一线,没有象他们一样牺牲过,你凭什么轻佻的骂人家是逃兵?!你有什么资格?!
小知识分子从一线退下来后,并没有过什么优越的生活,而是拖着在油田冻伤的老寒腿,到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做教师,直到生命终结。那个小学校一共两个老师,另一个是他妻子。退到二线,他仍然在奉献,并把这种奉献精神传给了他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