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影院,我的心情很沉重。有人说,一些电影导演具有原罪感,总觉得需要对人类的苦难说点什么。我欣赏这一类人,比如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他们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叙述自己理解的国人的苦难,《活着》《霸王别姬》《蓝风筝》等就是明证。而冯小刚在玛雅人预言人类灾难来临之际,以《一九四二》试图唤醒国人重温一段历史,不忘中华民族百年苦难。
也许有人说,《一九四二》看上去就是一节历史的白描,千万人逃荒逃难,人吃猫、狗吃人、父亲卖儿女、母亲卖自己……灾民的悲惨境地和无奈承受是唯一的主题。而我想说,这部影片所呈现的并非单纯的苦难,其中意义深远。
国力贫弱,政府无能,百姓必遭殃。
片头旁白: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我的故乡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样一些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开场就能让人体味到“中式幽默”,那是作家刘震云和导演冯小刚“含泪的微笑”。
因为旱灾、匪事、兵祸、国难,东家老范与乡亲们一起,从河南逃往陕西,一路上饥寒交迫,历时三月,最终到了潼关却被阻止入内。漫长艰辛的逃难途中,马车没了,钱财没了,家人死了,唯一的女儿也卖了。孑然一身的老范,万念俱灰,逆着逃荒的人流折返河南老家,残存的意识是“死得离家近些”。老范是一九四二年河南成千上万逃荒者的一个典型,蝼蚁般的命运,抵不上英国首相丘吉尔的一次感冒。
“他们说的事情都比我的大,我就没说了。”影片中,河南省主席李培基赴重庆拜见蒋介石,看到委员长一碗粥的时间里,既要处理战事又要布置出访,就把请求救灾的事情咽回肚里去了。看到这个情节,相信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出离愤怒。
罹祸之际,相互救赎,延续种族新生。
如果说片中花枝主动与栓柱成亲,卖掉自己换点粮食,把孩子托付给他等情节,表现的是母亲求生的本能,那么片尾设计就很有深意。原本想死得离家近一点的老东家,背离饥民大军,走在回家路上,看到一个小姑娘跪在死去的母亲身边哭泣。老东家说:“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小姑娘说:“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我都不认识”。老东家说:“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
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夺眶而出。长达两个多小时里,满眼的风雪、死尸和难民,我的心紧缩着不能舒展,悲摧、压抑以致泪不敢流。两个陌生人在瞬间成了亲人,旁白言:十五年后,那个小姑娘成了我娘。也许就《一九四二》来讲,真正的主角是这个小姑娘,“走下去,活下去”的主题再次回响。“这是绝望中最美好时刻,在一切血缘关系消逝,个体的无助和无力显现时,一种现代的责任的伦理,超越血缘的纽带、民族的认同,悄然建立起。‘赤裸生命’由此获得了新生。”有人已一言道破,无需我再赘言。
这部电影让我内心震撼,想到许多问题,比如“饥馑死亡与道德信仰孰轻孰重” ,“人格尊严与爱国热情的关系”等等。“江河不洗今古恨,天地能知忠义心。”但愿多一些有良知的人,让我们这个并不强大的民族减少磨难。
2012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