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经济社会情况
2.2.1区域内行政区划情况、人口数量及分布情况
我市辖12个乡镇,两个街道办事处,一个风景区管委会,20xx年末全市总人口59.89万
人,城镇人口25.66万人,农村人口34.23万人。
2.2.2区域内耕地面积、产业结构、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等
我市常用耕地面积62.4万亩,盛产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经济林果林等粮食作物和苹果、柿饼、冬桃、金银花和黄河鲤鱼等农副土特产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县。
我市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矿藏70多种,主要有煤、铝矾土、大理石、石灰石、花岗岩等12种,其中煤炭储量达2.05亿吨,其它矿产储量37.7亿吨,水资源可利用量达1.2亿立方米。
2.2.3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预测
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41.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17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52.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4.6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54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192元。
2.3历史山洪灾害损失及成因
我市地处中原,属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特点是冷暖气团交替频繁,四季分明,夏季多雨,水热同期。年平均降水量为608.2毫米,且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汛期6月~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5.1%,易形成洪涝灾害。
城区主要灾害为内涝,其成因为:
(1)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量集中。
(2)市区处在南、西、北三面皆为浅山丘陵环抱之中,是典型的山前冲积平原,土地坡降变化不大,退水缓慢,主要依靠工程设施排涝。
(3)城区排水管比较齐备,但管径偏小,多为雨污合流,遇暴雨排泄能力不足。
(4)河道多年淤积及违章建筑,造成河道排洪能力低,形成内涝。
(5)城区低洼处排水不畅,积水较严重。
历史洪涝灾害:1975年8月4日至9日,雨量达174.6毫米,而8月6日自西南向北普降中到大雨,个别地区暴雨,其来势猛,强度大,是我市多年所未见。据统计:我市各地降雨量为100毫米左右,崔庙镇最大降雨量达190毫米。全市因涝成灾面积5.5万亩,减收粮食320万公斤,倒塌房屋540间,死亡人员2人,伤58人,牲畜伤83头,死17头,猪羊死伤264只。河王水库观测六至八时降雨60毫米,丁店水库观测七至九时降雨75毫米,汜河、索河、贾峪河猛涨,黄河倒灌,水围汜水城。贾峪寺河水库溢洪道泄洪,大坝迎水坡四处沉陷。河王水库迎水坡北端沉陷。楚楼水库水位和溢洪道底相平,启闭机钢丝绳在启闭泄洪时拉断。这就是著名的“七五八”雨型。
20xx年7月21日20时至24日8时,受5号台风“海棠”的影响,我市经历了一次百年不遇的强降雨过程,我市平均降雨量294.4毫米。最大点降雨量和最大日降雨量分别为342毫米和242毫米。根据郑州市水文勘测局分析,建国以来我市最大日降雨量为208.8毫米,而此次日最大降雨量为242毫米,属我市百年一遇,历史罕见。其中22日8时至14时,我市河王水库降雨171毫米,城区降雨156毫米,楚楼水库降雨131毫米;22日14时至20时,我市楚楼水库降雨54毫米,城区降雨71毫米;截止24日8时降雨过程基本结束。强降雨造成了我市的4座中型水库,10座小型水库,5条内河,5处中型灌区水位全线上涨,多处防洪工程出现险情。其中河王水库最高水位达126.31米,超汛限水位2.41米,溢洪道出水流量最大达60立方米/秒;唐岗水库最高水位118.03米,超汛限水位1.03米;楚楼水库最高水位147.54米,低于汛限水位0.46米。
此次特大暴雨造成我市16个乡镇、街道(含当时北邙乡)全部受灾,受灾人口94305人,死亡2人,伤12人;损坏房屋2416间,倒塌房屋486间;被淹农作物24万亩,绝收23000多亩;损失各类树木10万棵,畜禽死亡近万只;同时,还有大量道路、桥涵、堤防、塘堰坝、机井被损坏,陇海铁路也出现三次塌方,被迫停运19个小时,全市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42亿元。
2.4山洪灾害防御现状
2.4.1防灾非工程措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1)防灾知识宣传由市三个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等宣传机构负责,在日常播出;汛期加大宣传力度,适时播报汛情信息。
(2)监测通信工作由各乡镇防汛办公室负责汛情的通报,在降雨时密切关注汛情变化。
(3)防御山洪预警系统由各乡镇防汛办公室负责;出现地质灾害情况时由市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市防汛指挥部作为全市防汛指挥机构,负责各方面的指挥、调度、协调等工作。
(4)防灾预案、救灾措施和防灾管理工作由市民政局负责具体实施。